折扣,可以说是现代零售业中的伟大发明,商家通过按原价给予买方一定比例的退让,也就是在价格上给予适当的优惠,从而诱惑消费者再次消费。这就是消费行为学中的“折扣效应”。
一般来说,我们认为,为追求打折而买了一大堆自己不需要的商品的行为,是一种感性消费,但其实,“折扣效应”恰恰就是利用了消费者作为“理性的经纪人”的特点,也就是追求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可是,商家也是“理性的经济人”啊,同样也是追求利益最大化,那么他们为什么愿意把折扣作为营销利器来使用呢?
其实事实上,折扣的价值本身,对消费者或者商家都没有任何倾向性,双方都只是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利用折扣进行博弈。谁能够将折扣的价值发挥到最大,谁就是这场博弈中的胜利者。
而单纯的打折优惠隐含的博弈逻辑其实很简单:将潜在的未来消费提前消费。
一般来说,当我们作为消费者,购买打折货品的时候,心理可能是“我现在并不需要这件商品,但以后可能会用的,不如趁现在便宜赶紧买”,而商家的心理则是“虽然你以后可能会买,但也有可能不买,不如让你趁现在就买”。
而在这两场心理博弈中,会是谁吃了亏呢?其实都没有吃亏。对于消费者来说,如果他未来确实必须购买这件商品,那么,趁打折买入就是最理性的消费;而如果他对未来需求的预期是错误的,那么他就落入了打折陷阱。
而对于商家来说,也是同样的道理,如果消费者对未来消费的预期是正确的,那么无疑是商家亏了,因为即使不打折,消费者也会在未来的某个时间购买这件商品。
由此看来,折扣本身其实并不是陷阱,真正的陷阱在于我们消费的时候,对自己消费需求的预期上。
而除了单纯的打折优惠,现在的商家还有另外一种变相的打折武器:储值卡。通常采用商品本身是不打折的,但是,储值卡充值返现的形式吸引消费者储值。尤其是像健身馆,游泳馆培训等非刚需类服务型产品,储值卡是最为常用的一种营销手段。
同样的,这还是一种心理博弈。消费者的心理是:我以后一直会在这里购物,而充钱越多返现也越多,相当于折扣就越高。我商家的心理则是,你以后未必还会来我这里消费,所以先让你充100元钱。
那么,储值卡这种模式到底划不划算?到底谁坑了谁?如果消费者确实长期在这里消费,那么就是消费者赚了;而如果相反,没有长期在这里消费的话,那么这来就是商家赚了。
因此,有很多人认为折扣是一种陷阱,其实这种看法是有点片面的。折扣事实上是一种博弈,只不过在这场博弈中,商家的赢面远远大于消费者,因为,相对于消费者个人,作为一个组织的商家更具备“理性的经纪人”的特质。
也可以这么说,在这一场折扣的博弈中,消费者有输有赢,而对于商家而言,则只有赢的多和赢的少的区别,因为对于商家来说,只要以高于成本的价格吸引到客户消费,那么他就是稳赚不赔的。
不过话又说回来,尽管折扣不是陷阱,但在面对折扣的时候,我们依然还要保持着理性,认真考虑自己的消费意愿和预期。因为本来消费者的赢面就低,若是在一时冲动,那折扣可就真的成了陷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