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太喜欢比较了,因为我们太在意自己是好是坏,太在意确定的答案,而往往大部分的时候我们得到的答案却不是我们想要的答案,怎么办呢?那就回过头继续比较,至到比较出来我们想要的答案,这就是所谓的“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既然这个每个人的天性,我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面对不同人的比较需求,究竟怎么做的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工作中:
在我们的日常的商业活动中,无时无刻不在锚定的价格之中,我们总是喜欢有参照物的选择,而不是孤立无助的犹豫;物理学中的“参照物”在我们的现实生活成了“安全感”的依据;当我们面前之后一个孤零零的选项时,我们会不知所措,因为面对一个价格的时候,我们思考的问题不是“贵不贵”?而是“买不买”的问题。
因为我开展业务自身的特殊性,需要频繁的与国企或者政府的基层领导接触,当我向他们推销某一种业务合作形式的时候,他们在听完我的推荐后,心里会权衡利弊,而张口问的第一个问题往往是:你之前有没有跟其他同等合作经验?
这个问题的本质是什么?是他们要寻找参照物,要做对比,如果我们在其他地方有成熟的成功合作经验,他们就能做,如果他们是潜在的第一家开展此类业务的公司或者地区,他们要权衡的就不仅仅是经济利益的问题了,而是做不做的问题。
所以,对于我来说,刚开始的时候,需要有一个足够合作基础的机构,与我一同开始新业务,一旦开始了第一家,把这家合作的案例作为标杆,去其他的地方直接复制,甚至我只要接听主动找来合作的需求电话就行了。
有的时候,创造一个用于比较的参照物,消除潜在合作的顾虑,在商业合作中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只是因为通过对比,是获得安全感的最方便的路径之一。
亲子教育:
在孩子刚出生的时候,我就一直在琢磨,需要给孩子报什么兴趣班,以致于在他三个月的时候,我们就带他去学游泳了;之所以这么早就带他去所谓的兴趣班,因为我深知随着他的成长,我们都要面对来自身边同龄的孩子和家庭的学习压力,这种因为对比而产生的压力在发生的时候是不可避免的,我的策略就是提前避免这样的压力:
1、在产生对比之前就行动,在别人没有参加兴趣班的时候,我们尽可能的越早开始越好,因为孩子的兴趣是来自于自信,而自信来自于他做某件事的能力高于他人的优越感,这还是来自于对比,没错,我们逃不开,就提前让孩子拥有这样的优越感,开始的越早,积累的能力就越强,建立的自信在产生对比的时候就越坚定;
2、现在有什么就用什么,当然,我们都知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无论我们开始的多早,总有投入比我们多的人在,总有比我们强的人存在,所以,我们尽可能的强度自己现在有什么,只关注利用自己现在拥有的而产生的进步,打个比方,投入一万块获得一万五千块的收益率是50%,而投入一百万获得一百二十万的收益率是20%,虽然投入本金一万块只获得了五千块的收益而投入一百万能获得二十万的收益,但是,50%与20%就是能力的差异而与投入的本金无关;
自我学习:
前面说到了我给客户创造参考物,已达成业务合作;又阐述我提前给孩子做引导,大概率上增强他未来成为别人参照物的可能性;现在说说我自己,我不可避免的会沉沦在各种惨烈的比较之中而不能自拔,特别是肩负的责任日益增加的情况下,在比较中,压力成倍数增长,而很多压力是莫名须有的。
他人的进步给我自己带来的压力,其实本不应该存在的,所有来自于他人的压力,只是因为我将自己的注意力从自己身上挪开了而已,也就是说,因为参照物的错位,我给自己徒增了严重影响自己生活的压力,这是极度愚蠢的行为——用别人的好压迫自己。
让自己清醒的唯一方法就是把自己的视线从别人身上移开,只看着自己,重新确定自己的参照物。
别人的好与坏跟我没有半毛钱的关系,一个由目标且坚定实现目标的人,会被身边的人怀疑、不屑、甚至阻拦,直到他实现目标一览众山小的时候,那些曾经怀疑、不屑、甚至阻拦的人都会烟消云散;一切皆如幻想,只有自己的进步才是实实在在的。
摈弃外界的干扰,不是五官的感应,而是努力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我到底要什么?我究竟要怎么做?这才是真真切切的属于自己的人生。
我每天都在做昨天没做过的事,每天都写下昨天不曾有的文字,就像我在海中掌舵,任他风急浪涌,心中任然海阔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