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女性,经常会被问到这样一个问题:爱人和被爱,你选择哪一个?
爱人时,需要耗尽心血,倾力去爱,有可能心想事成,也可能爱而不得。
被爱时,无需付出,只需欣然接受就收就好,不必担心付出心血后受伤。
当你懵懂的时,渴望去爱,奋不顾身,一往无前,以这样的方式证明自己还是青春洋溢。
当你寻寻觅觅,遍体鳞伤后你会毫不犹豫的选择被爱,其实能够被人喜爱,那是多么幸运。
如何抓住这份幸运,这也是一门学问。
毛姆的《面纱》或许可以给你一些答案。
因而,今天我们要读的书就是《面纱》。作者毛姆是英国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剧作家。
他擅长通过书中人物的刻画去揭开赤裸裸的人性,不遮掩不修饰。
锦上添花不是他的菜,火山浇油是他的最爱。他冷眼看世界,直击人性欲望和深处的恐惧,让人爱恨交错,欲罢不能。
当忠诚与背叛,爱与恨,堕落和救赎,光明与黑暗纵横交错时,灵魂在不断挣扎中得到升华。
爱也需要方式
瓦特是不幸的,因为他爱上了不爱他的人,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凯蒂是幸运的,因为瓦特全心全意的爱着她,纵使知道她所有缺点,仍然全心全意毫无保留的付出自己的爱。
两个不相爱的人在一起,终究不会过得幸福。
果不其然,新婚不久,凯蒂出轨了,对象是政客查理。他满足了凯蒂对另一半的所有想象:有身份有地位,风度翩翩且善解人意。情人的好更加衬托出丈夫的木讷和不解风情。她把所有的怨恨都发泄的瓦特上,更加疯狂的出轨。
终于,纸包不住火。凯蒂的行为被丈夫发现了,她没有丝毫的羞愧,相反认为这是一种解脱,不必再偷偷摸摸,可以跟自己爱的人携手走在阳光下。
然而,现实是残酷的,查理为了仕途毫不犹豫的舍弃了她。
迫不得已,她只好跟随瓦特来到瘟疫爆发的梅潭县。
瓦特卑微的爱在这里得到诠释,虽然当初面对凯蒂的出轨是极度的愤怒,带她来这里也是出于报复,但终将还是狠不下心,生活中还是默默的关注着她,保护着她让她免受瘟疫的肆虐。
作为对自己的惩罚,他把更多的爱放在了那些因为霍乱而流离失所的孩子和照料病人身上。
不厌其烦,亲力亲为。大家纷纷为他高尚的品格说动容。瓦特以他的言行赢得了周围人的喜爱,孩子们爱他,修女们崇拜他,官兵们拥护他。
赢得人心就只有一种办法,那就是让自己变成值得爱的人。
俘获人心并不是一件太容易的事情,人心最难琢磨,所以大部分人就索性不断的改变自己去迎合别人的喜好,可效果未必就好,失去自我的人怎么可能获得别人的爱?
瓦特与凯蒂的相处模式不就是最好的例子吗?瓦特把自己变得懦弱,呆板,毫无主见去讨凯蒂的欢心,委屈求全的爱情并未俘获凯蒂,反而成为凯蒂出轨的理由。
方式性的错误直接导致失败的结局。让自己值得被爱,就需要亮出自己的闪光点,优秀的人没有人会不喜欢。
当你真诚的付出,努力发挥自身价值,让自己成为别人依赖的人后,还怕别人不爱你吗?
对于瓦特,凯蒂从开始的不喜欢,厌恶,到后来的以他为荣,欣赏以及最后的心动不就是瓦特觉悟后实现自己价值的蝴蝶效应吗?
完善自己,亮出自己才值得被爱。
世界很小也很大
生活在这个年代的女人,是幸运的。我们可以用各种方式见证世界的博大精深,有钱有闲的话,那么每年来几趟出国境外游;没钱没时间也没关系手机电脑随便一点,铺天盖地的信息直面而来。
生活在古代的女人就没那么幸运了,守着一小方天地,固定的人,固定的事,一层不变的朋友圈,他们根本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有多精彩。家就是世界,世界就是家。
凯蒂来到修道院后,她的生活就如窗帘的一角被她拨开后,发现这个世界是多么的色彩斑斓,那么的有意思,这是她从未体验过的。
梅潭之行,让她得到重生。让她感觉到原来这个世界除了玩乐,享受外还有无私、奉献,仁爱和牺牲。
让自己变得有用才能让自己得到真正的安宁。
凯蒂被修道院圣洁的灵魂所感染,开始追随修女们的脚步在修道院帮忙,在那里她的看到了别样的生活和人生观得到启发,这让她重新审视自身,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她不再认为自己只是一无是处,卑鄙无耻。她也可以有信仰,有追求。
世界可大可小,完全在于你是否有勇气揭开那扇窗帘。
大世界,大舞台,机遇会很多,风险也不少,当经历过后,你的人生也会因此妙不可言
小世界,悠闲、安逸,可控性强,翻车机会少,人生就此平淡无奇。
每人心中都有一把称,平衡利弊各取所需,人性使然。没有权利去评价好坏。这就是生活,各种差异,所创造出的美,也是我们不厌弃生活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