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毛豆公主)
壹
前几天,台风“帕卡”来袭。岳父岳母带着小女乘坐的航班在经历多次延误后,逆风飞行,终于在晚间安抵香港。
照例,岳父岳母带来了很多食材。老家绍兴产笋、虾、黄酒等等,他们沉沉的行李箱有一半装的是这些东西。由于出入境检验检疫的限制,无法携带活物及半成品,鱼虾类的食材只能制作成鱼干、虾干带来,打开包装,满满的钱塘江入海口的气息,带来老家的味道。
虾干的制作耗时耗力,先去菜市场买来新鲜的大虾,煮后在太阳下暴晒一个月,不能淋雨、不能晒过头,每天都要来一遍摊开来、收进去的程序,最后的成品重量是鲜虾重量的三分之一,也就是说,买10斤活虾,最后制作成的虾干只有3斤多点。
黄酒带起来更辛苦,岳父买的都是十年陈或八年陈的太雕,一瓶酒一斤,一般一箱八瓶。如果带去北京,带多少都行。但带到香港,只能带两瓶了。这些酒,老人自己舍不得喝,千里迢迢带过来,是给我们送朋友用的。后来我说老爸太辛苦了,以后别带了,带来的咱就自己享受。于是就着满满一桌大餐,姜丝黄酒,翁婿小酌,其乐融融。
每一次老人“换班”带娃,都是一次食材的迁徙,行李箱里的那些家乡土特产,需要三个月的时间来酝酿、准备,带娃的三个月辛苦,不带娃的三个月也没有闲着,都是围绕儿女和孙辈的生活,操心着、劳碌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贰
我的老家有两样东西特别好吃,一是茶干,二是牛肉。每次母亲来,都带来很多,能吃上一个多月。茶干炒韭黄、牛肉粉丝,吃出童年的味道。
母亲常常是一个人从老家过来,大包小包,辗转千里。老家没有直达香港的交通工具,需要起大早坐长途汽车到上海,然后从上海飞香港。那些家乡的食材,跟着母亲辗转一路,从清晨的苏北小镇到黄昏的东方之珠,漂洋过海而来的,是家乡的味道,是拳拳的爱意。
香港作为美食天堂,并不缺少美味和好的食材,但再好的东西,都比不上母亲带来的家乡味道。我一直觉得,世间最美味的佳肴,就是童年的味道、童年的记忆,可以是一颗煎鸡蛋,可以是一碗酱油面,可以是大蒜炒茶干,粗茶淡饭能吃出最美妙的感觉,这种味道和感觉伴随一生,永不忘记,妙不可言。
夏日的夜晚,母亲把带来的坨粉(蚕豆粉)泡水,然后放到锅里搅拌,不断加水,最后形成一大坨白白嫩嫩的坨粉,用特制的刨刀刨成细细的一条一条,盛在碗里,加上酱油、麻油、萝卜干、蒜泥,拌一拌,香气四溢,好吃到流泪。
就像童年的夏日,我们在镇子西头的汪家凉粉摊旁坐着,来一碗冰爽的凉粉,吃到舔碗为止。现在,母亲把这种好味道原封不动地从千里之外的家乡带到香港,看着孙女像儿子当年一样吃得精光、吃到舔碗,老人家开心地笑了,仿佛时光停住,又像穿越回到三十年前。
叁
东北的父母带来蘑菇和山菌,西北的父母带来牛羊肉,云贵川的父母带来各种花椒和辣椒,这些食材锁住我们童年时味蕾的感觉,坐上时光机器,在父母的大包小包里,旅行到北京、上海、深圳、香港,旅行到寻常百姓家。三世同堂甚至是四世同堂的家里,这些辗转千里甚至漂洋过海的食材把家族的血脉和情感紧紧相连。
饭桌是个重要的团聚地点,疲惫的中年人早出晚归,一天下来,也只有在饭桌上,一家人才能围坐一起,聊聊家常,享用美食。
《舌尖上的中国》总导演陈晓卿说:“我们要拍摄的不是名厨名菜,而是普通人的家常菜”,展示的是普通中国人的人生百味,展示人和食物之间的故事,透过美食来看社会。正因如此,这部纪录片才会让人常常热泪盈眶。而那些漂洋过海的食材,正是舌尖上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关于人的迁徙、关于爱的传承,关于一切的一切。
食材带来的是温暖,也是家庭成员之间彼此的关爱。孩子渐渐长大,老人慢慢老去,这是自然规律,无可抗拒。我们欣赏着成长,也极不情愿地接受父母变老的事实。而我们,也终将老去,一代一代,生生不息。
作家刘墉说:“老人家因为体能衰退,会愈来愈觉得自己无用,也愈来愈没安全感。所以吃饭时老人没到,甚至就算他已经走来,也要故意喊一声,让他觉得被重视。此外要常常当众提起老人以前的好,譬如说要不是有妈帮忙,我不可能专心在外闯,有今天的成就;要不是爷爷奶奶带我,我不可能长得这么好。老人听了会很温暖。”
这段话说到人的心坎里,关于食材、关于吃饭、关于爱,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我常常想,等女儿长大了,我们会不会也是这样,来一场食材的迁徙?她从小在大城市长大,还记得故乡的味道吗?可以肯定的是,无论她走到哪里,都不会忘记生她养她的土地和亲人。
有时觉得应该感谢孩子,因为她,三代人能够生活在一个屋檐下,彼此关心、共同生活,我们不用再千里迢迢回家探望父母,可以及时尽孝。当然,更要感谢的,是父母,他们不辞辛劳地离开家乡,来到陌生城市和我们在一起,为了儿孙持续贡献着自己的精力,无怨无悔。
那些漂洋过海的食材里,是味道,是气息,是爱。
爱是一场漂洋过海的旅行,我们都是旅行者,我们一直在路上。
作者简介
南小汪,江苏盐城人,80后青年作家,专注职场和人生故事,已出版著作《纪律的尺度:72个廉政微故事》,时而严肃,时而无厘头。个人公号:醉醒石(ID:xiaozhizhih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