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行为分为三个不同层次:
第一层次;叫做“给于启发”。就是说,我听到或看到的某个点在电光火石间突然给予了我某种启发,让我感觉“原来是这样啊”。像大多数行业沙龙、讲座、书和干货文,甚至参与过的部分课程,能够帮我们解决的,基本都是这个层次的问题。
第二层次,叫做“构建一套健全的知识理论体系、思考逻辑或工作方法”。也就是说针对某个具体领域,有人给了你一套相对比较完善、结构化的知识体系、思考脉络或工作方法,有了它之后,你就有能力解释领域内出现的很多案例和现象了。如一个营销活动办的特别热闹,但是结束后很少人记住这个品牌,你就知道问题其实在于“活动内容”本身与“产品所提供给用户的核心价值”没有产生相关联。
最后一个层次,叫做“提升具体能力”。就是提升某项具体的技能。必须加入实践练习和教学服务了。换句话说,用户的能力提升,是经过反复多次的训练或称为“刻意练习”,再加上多次的反馈持续调整之后,自然而然获得的结果。
市面上的很多“知识付费产品”本身提供的价值,都集中在第一层次,只有一部分书籍和课程可以做到第二层次,而课堂当中,只有少部分能做到第三层次。其实,想要进行第二第三层次的学习,跟个人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如何更有深度、有效果地学习呢?
第一点:大量涉足“启发”类的学习产品,但建议最好能在这类产品之上,找到一个或多个能够学以致用的出口。看书可以记录下来一些有趣的观点、案例、情节等,用来当写作的素材,这就是学以致用。做到了跟没做到,学习的效果差别还是很大的。
第二点:对于新人来说,一定优先考虑购买那些能够帮助你“培养能力”或“构建知识体系”型的产品,至少应该把更多精力花在它们上面,少看一些马云的演讲和未来的商业变革去世这一类的东西。
第三点:无论是学习方式、环境如何变化,无论这一轮“知识付费”多么火爆,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是:总是只有5%--10%左右的人”,他们的学习是更有效的,他们也更容易成为金字塔顶端的那群人。
回想自己,好像总是抵挡不住各类课程的诱惑,总是很容易被被人的课程宣传文案引诱去购买,购买之后,发现自己时间和喜好程度问题不同,有些课程都是买了就闲置在哪里,这其中的远古一,就是我没有好好去分析自己为什么要买这个课程,买了对自己有什么影响?或者说没有去分析这个课程对我来说是否适合或者需要。仅仅是被文案吸引就去买。这一系列的购买活动以后,造成课程堆积,然后因为没有完成各种焦虑,到最后自我否定,觉得自己什么都不会,什么都做不好,进而会怀疑自己是不是天生就这么愚钝。今天看了黄老师的文章,让我意识到,在这个信息泛滥的时代,未来自己第一步要做的,应该是多关注“培养能力”或“构建知识体系”型的产品,根据自己的需要购买,不贪多,忌东一榔头西一棒,因为“多则惑,少则得”。
一步一步提升自己的能力,不与别人比速度,只跟自己的昨天去比较,一天进步一点点,(1+1%)的365次方=37.8,(1-1%)的365次方= 0.03,其中:365次方代表一年中的365天,1代表每一天的努力,(1+1%)表示每天多做1%,(1-1%)代表每天少做1%。一年的光阴就会使努力一点点的取得的成就为37.8,使退步一点点的成绩为0.03,努力一点点是退步一点点的1260倍。
绝对振憾,一组数据,坚持和懒惰,竟有如此大的反差。(1+1%)的365次方,也可以成就一个人,(1-1%)的365次方可以荒废一个人,荒废与成就,全在我们自己的选择。
学习亦如此,选择适合自己,在正确的方向坚持10000个小时,或者不用10000个小时就可以成为一个专家。然后让知识变现,成就美好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