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里,孔子说“舜其大孝也与!德为圣人,”认为舜是大孝之人,论德行算是圣人。在孔子看来,这大孝自然是“德为圣人”的首要条件。
先看看舜是如何大孝的吧。舜的父亲盲人瞽叟在舜的生母死后又娶了一个妻子,生了个儿子叫象。瞽叟和象几次想要谋杀舜,其中包括舜在房顶上修理谷仓,瞽叟在下面放火烧谷仓,想要烧死舜;顺在挖井,瞽叟和象父子俩往井中倒土填井。等他们以为舜已死去,象便去霸占舜的妻子和琴,而瞽叟却得到舜的牛羊和仓库。这明摆着是谋财害命嘛!一对禽兽不如的父子在今天该判个什么刑呢?尽管舜侥幸逃脱生还了,他们也算是犯罪未遂吧!
远古时代当然没什么像样的法律,可虎毒不食子,对待这种预谋杀害至亲的罪犯,舜怎么也应该在伦理上对他们轻视,并对他们有所提防吧?况且受害人是自己,被亲父亲弟谋害,舜怎么承受这样的痛楚呢?他又怎么能说服自己去原谅那父子俩?而《史记》中的记载是“舜复事瞽叟爱弟弥谨”,说舜对待父亲和弟弟比过去更好了。故事到了这里我极度不能接受。也许你会说舜就是心胸宽广,我是小人心逛君子肚,找不到边儿了,可我说,这心胸再宽广,也是有度的,因为我们都是血肉做的人。
对瞽叟和象来说,做了坏事,得到的照顾却更多更好了。那就继续坏下去,好处源源不绝,这是舜的做法告诉他们的。根据这两人之前的表现,他们绝不是懂得感恩的人,舜一直对他们很好,他俩也仍想杀害舜,这就是铁证。舜实际是鼓励了他们向更坏的方向发展,如果他们下一个要谋害的人不是像舜这样的圣人,那他们的结局可想而知。
有些传说如《二十四孝故事》里说后来舜登上了帝位,回乡看望瞽叟和象,还封了象为侯爷,这简直是鬼扯!这样的人舜也能让他去做官,那百姓还能有活路吗?舜这么做倒是顾到了自己的兄弟之情,得了个不计前嫌的美名,却没有顾念到老百姓的死活,更与圣人之德了沾不上边儿了。这个传说我采取彻底不信。《史记》舜的故事里并没有交代瞽叟父子俩的结局,可读故事的人怕早在心中给他们判了刑吧?
对舜来说,他是一方百姓的父母官,他对待瞽叟父子的态度直接影响到他治理地方的成果。做坏事,应该得到更好的对待,尤其是对家人做了坏事,家人会对自己更好。这是舜教给他的百姓的法律和道德准则。有了这样的标准,任谁能想象发展下去的后果?另外,瞽叟和象谋杀舜时,舜已是尧帝女婿,并且有尧的九个儿子从旁考察舜的言行,以此决定他日后能否继承帝位,舜对此应该明知。那么故意地显示自己有大海一样的胸怀,白云一样高洁的仁爱之心,会不会就是做给尧看的呢?如果是,那瞽叟和象不过是舜的沽名钓誉的棋子罢了。
舜让位给丹朱也透露着舜的虚伪。明明尧已经禅让帝位给舜有二十八年了,根基稳固得不可撼动,他又上演了一出尧死后让位给丹朱,弄了个天下人都不承认丹朱,还是来朝拜他,有事情也找他解决不去找丹朱的结果。他到底是想羞辱丹朱,还是想证明自己是人心所向呢?可惜,这出闹剧被当成道德标杆来教育后世子孙,使多少人误将虚伪判为谦让,而掩盖了诚实呀!
在所有道德教化故事里,舜的故事是我质疑最多的一篇。可惜它年代久远,没什么细节和真相可循。由于《史记》和《中庸》在我国历史上的地位太高,普及率也太高,舜的“德为圣人”几乎成了真理。由此还衍生出《孝经》《二十四孝故事》等宣扬孝道的著作,也都是将舜的故事排在第一篇。当中,有些至孝故事简直就是背离人性,极端扭曲是非。像卧冰求鲤、埋儿奉母种种,读来叫人如鲠在喉。我认为这些故事主人被奉为道德楷模,也是受了舜的极端标杆的影响,成为我国孝文化里的污点。
以上是我对舜作为圣人的一些质疑的观点,不知您认为舜称得上“德为圣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