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词,是记述数量的词,如质量或重量以千克(公斤)或克计算,中国人则习惯用市制斤或两计算。如买1斤肉或菜,即是0.5千克(公斤),或500克;液体可以千克或克计算,也可以用体积升或毫升计算,如买1斤油,按密度计算就有约550毫升的体积。在现实生活中购买,特别到超市购物,大多数的商品都带有包装,不仅注明了商品的名称、重量或体积,同时标明生产日期与保质时间,以免长期储藏,影响质量。还有散装的物品,则按量称重,以成共识。不过这里顺便说一下,保质的时间毕竟应以商品的质量为基准,有的商品未到保质期就变质了。
但是在过去的二十多年前,即上世纪五十年代到九十年代,人们则不按此计算,而是按实际使用粮食(米或面粉)的多少来计算,一般市民只能按计划购买规定数量的粮食,并发给相应的“粮票”,按粮票的面额,例如1斤粮票,可购买1斤大米或1斤面粉,又如在秋天山芋熟了,同样的1斤粮食票则可以购买7斤山芋(当时山芋做主粮供应),又如买加工后的切面,则1斤粮票可以买1斤半切面。由此也可得知调制切面的面粉,加入了面粉重量的百分之五十的水分。而粮食加工后的点心,都是按实际使用的粮食来计算,例如油条,每根按0.5两计算,即25克,大饼在1两(50克),而油条、大饼的实际重量,并不为人们所关心,又如小笼包子,1两粮票可买4个,即意味着50克的面粉可加工成四个小包子,直到现在有的商家,仍习惯称1两4个售价多少钱,而实际上大饼、油条使用面粉的量早已超过那个计划经济时代。
现代人很关心生活的质量,在饮食上更注重质和量的好坏和多少,不过有意思的是一些食品书上标注的质字和量令人生疑,例如蔬菜,要求食用的量应当理解为生的蔬菜,如食用每天1斤,又如肉类,也应理解为生品,肉和蔬菜加工后则份量都会减少。又如粮食,比如米饭,很多保健或医学书上均没有明显说明,米则是生的50克即1两,但是煮成饭则可以达到2两半或3两,你说吃1两饭还是1两米的饭差别就很大了。更有把粥和饭的能量对比,粥是饭的能量的一半,粥当然是用米煮的,但粥中米与水的比例是多少?这一点不明确,那么粥的能量岂不成了瞎说。因为粮食制品的能量根据都是以粮食为基准的。
好在现代食品的标注上,以具体的物品为基准,明确告诉该食品的质量和能量,当然也未必尽然,例如有些带水份的水果、酱菜、腐乳,虽有明确的计量,但值得注意的是,如其中固体约为大于百分之几十,也留有一个不确定的因素。
2019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