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一个月假期结束之后,我发现孩子们返园以后都有点控制不住自己了,可能是在家里这么长时间不能出门,憋的慌,有说不完的话,在幼儿园里这些常规习惯也有了明显的退步。那就要利用最近几天的时间重建孩子们的良好常规习惯的养成了。
为什么我们要给孩子养成良好的常规行为习惯呢?《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教师要“在共同的生活和活动中,以多种方式引导幼儿认识、体验并理解基本的行为规则,学习自律和尊重他人”,以及“要建立良好的常规,避免不必要的管理行为,逐步引导幼儿学习自我管理。”这给我们为幼儿建立有效的班级常规提供了理论依据。但是何为常规呢?幼儿园班级常规,是幼儿园一日生活各种活动中应该遵守的基本行为规则。良好的常规可以使幼儿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激发幼儿良好的情绪,还可以促进他们对生活及社会知识技能的掌握,增强行为的目的性、意识性,培养自律能力,处理好与他人、与集体的关系。 而尽快地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常规,可以使幼儿更快地井然有序的一日活动,消除他们的不安,让他们赶快的回归到常规的幼儿园生活当中来!
那么,怎样对幼儿进行常规教育呢?除了示范、模仿、小红花奖励、全班幼儿要求一致等这些常用的方法之外,有没有更适合小班幼儿的方法呢?一段时间以来,不停地对这些问题进行探索,总结出几点小小的建议。
一:巧用“逆反心理”
3岁是人生的第一个叛逆期,孩子有了自主意识,一方面模仿能力很强,另一方面有自己的想法,越是不让他做的事越做。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可巧用“逆反心理”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常规。比如午餐时的常规。我班幼儿刘书成不喜欢吃蔬菜,我便故意不给他蔬菜吃,还告诉他反正你不爱吃蔬菜,那我就给别的小朋友吃。他见其他小朋友吃蔬菜吃得都很开心,而自己没有,也想要蔬菜。央求我也给她盛点菜,我坚持不给。这时,刘书成的逆反心理产生了,我越是不给他越想要。我便乘机跟他提了一个要求:给你可以,但是一定要吃完。接着,我给他盛了少量的蔬菜,他尝试着全部吃完。以后每次午餐时,我都在他的强烈要求之下,给她他蔬菜。一段时间后,刘书成喜欢上蔬菜,而且饭量也渐渐大了起来。巧用“逆反心理”,常常给常规培养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常规培养要持之以恒
提起常规培养,很多老师很苦恼,对幼儿苦口婆心地说教吧,幼儿前说后忘,常常违反规则;要是批评吧,又担心给幼儿造成不良的心理影响,就这二者之间的平衡很难把握。其实,老师们都忘记了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一味地将班级常规要求灌输给幼儿,要求他们在短时间内按照班级常规进行集体活动、游戏。这对他们来说,难度很大。对小班幼儿进行常规培养,不能急于一时,要每天重复,持之以恒。
比如午睡常规的培养,假期回来以后有的幼儿入园不适应在幼儿园午睡,有的在家都没有睡过午觉,把以前的午睡习惯没有了,面对这样的状况,我们从入园第一天开始午睡常规的培养。每一个孩子最开始的目标都是要睡着觉。为此,班级3位老师全部“上阵”,一个一个抱着,一个一个地哄,直到他们全部睡着。有时刚把后面的孩子哄睡着,前面的早睡的孩子又醒了,我们又要去看着孩子睡觉。经过几天的适应期,我们渐渐地提高要求,要自己躺在小床上、不要说话影响别的小朋友等等。这样不间断地对幼儿进行午睡常规的培养,一个星期幼儿都能自觉遵守午睡常规,都能在幼儿园里睡一个美美的午觉。
良好的常规,可以使幼儿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激发幼儿良好的情绪,还可以促进他们对生活及社会知识技能的掌握,增强行为的目的性、意识性,培养自律能力。班级一日常规是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的重点,有了良好的常规,教师带班更省心、家长更放心,孩子就能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