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读了一篇凯叔平台发出的文章,题目是《一个辛苦擦地板的人是否该包容一个翘脚看电视的人》,看到题目就觉得很有意思,因为就我的惯常思维来看,不应该是一个翘脚看电视的人去包容一个辛苦擦地板的人吗?更让人觉得欠打的是凯叔居然说他的答案是:应该。带着好奇读完了,觉得说得是那么回事,毕竟,它简直就是真实生活的写照啊。
说到包容,与它对立的是矛盾,不选择包容,就意味着要产生更多的矛盾。而包容的前提是理解,如果不理解,又不说,那真的是会憋坏人,而且人际关系也会恶化。在人际关系中,大家总喜欢评判,用自己的标准去评判别人的行为。别人的行为方式或者想法跟自己很接近的时候,就觉得这个人是好的;跟自己的想法或者行为方式有差异的时候,就觉得这个人很难理解,甚至会觉得别人有病。事实上别人并没有病,只是和我们不同而已。我们也无法懂得别人在他那样的生活方式下的快乐,所以对于除我们自己以外的其他任何人,都应该允许差异的存在。有句话说:一个人对差异的忍受程度,正是一个人成熟程度的标志之一。
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大部分来自家庭养育环境的差异。在找对象的时候,门当户对固然重要,但是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自然更不会有两个完全一样的家庭环境。对于孩子来说,生活经验就是一切,就像你在跟他说一个新东西的时候,他完全不会明白,只会根据自己的经验去把新的东西想象成自己见过的或者听过的东西。
在生活里,妈妈对自己的要求,或者说家里的各种规则,就会成为以后生活中自己的各种规则,这一点相信我们作为成人都深有体会。小时候妈妈要求保持地上的干净,所以我们不能把垃圾乱扔;要求吃饭不剩饭,所以我们觉得吃饭吃得很干净是一件值得鼓励的事;妈妈说起床后必须叠被子,所以我们觉得被子是必须叠的,不叠被子的人就是懒;妈妈说掉在地上的头发一定要捡起来,不然······我们从来都只被告知要如何如何做,却不理解为什么要这样做,久而久之,这些习惯根深蒂固了,成了理所当然。
后来,我们有了集体生活,在人多的时候矛盾不容易显现出来,因为有矛盾的时候多会选择远离,三五成群地形成我们觉得是一路人的小团体,对那些无法理解的人保持距离。最后,一起生活的人更少,恋爱或是组成家庭,恋爱的时候有矛盾了,有的觉得没办法解决,然后选择结束恋情,但是对于结婚组成了家庭的时候,更多的还是选择去面对。
生活中最常见的矛盾无非就是一人觉得自己从早上忙到晚上累死累活,一人觉得无所事事。忙的人觉得自己没有得到理解,然后抱怨,闲的人觉得忙的人让人无法理解,为什么要让自己那么忙呢,地板需要每天都擦吗?房间需要每天都整理吗······而忙的人正是觉得难道这还需要问吗,就应该这样啊······最后两人交涉未果,忙的人将自己干活产生的情绪全部撒到不干活的人身上,导致情绪传染,两败俱伤。
说起来,这个情景在我家经常出现,妈妈是一个近乎有洁癖的人,对于爸爸的有些习惯就很不接纳。回到前面说的跟小时候生活的环境有关,有一个重要的点,是家长在教育男孩子和女孩子的时候本身带了很多传统观念的色彩。觉得女孩子应该多承担家务,男孩子主要负责赚钱养家,所以在后来男女成家之后,在小家庭里的家务事上会有这方面的矛盾。但是现在男生女生都是可以独立的,所以以前的观念已经不适用了。
再说起辛苦擦地板的人和翘脚看电视的人,其实他们都没有什么问题,擦地的人如果真的是喜欢擦地,觉得擦地可以锻炼身体,觉得擦地让她心情愉悦,不把它当成一种负担,那就不会有矛盾,翘脚看电视的人也没有错。擦地的人如果一直这么擦下去,难免会积极性受到打击,而且时间久了,擦地就是自己的任务,想甩掉都找不到理由,因为别人已经觉得这是理所当然了。如果擦地的人能说服看电视的人,一致认为地面干净是一件很享受的事情,然后一起擦地,那就再好不过了,或者两人商量着每个星期几和星期几擦地,一起擦,擦完了一起翘脚看电视。
还是觉得在做一件事的时候,需要激发内部动机,就是自己在做的时候,知道自己为什么这样做。就像以前妈妈总是要求早上必须起来吃早餐,在家的时候总是这么配合的,但是早上还是想多睡一下,不愿意起来。后来,离开了妈妈自己生活,周末早上就经常不起来吃早餐,除非自己早上有事,或者对某个吃的觉得特别有诱惑力,这些都属于激发我们起床的内部动机的点。
最后,最深的感觉还是自己还有很多地方做得不够好,有时候也会用自己的那一套标准让身边的人觉得不理解。规则感太强或太弱都不好,我属于太强的那种,但愿慢慢弱化,不让身边的人觉得有压力有负担,因为爱本来就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对家人、朋友、恋人都应该是这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