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伙做事最重要的是什么?
答案是,利益分配!(分钱)
只有团队中的每个人认可了的利益分配方式,团队的执行力才能得到保证!才能发挥每个人的主观能动性。
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我们来看看韩懿侯和赵成侯的故事,就可以知道,一个双方都认可的利益分配方式对于成功是多么的重要!
原文:
魏武侯薨,不立太子,子䓨与公中缓争立,国内乱。魏大夫王错出奔韩。
公孙颀谓韩懿侯曰:“魏乱,可取也。”懿侯乃与赵成侯合兵伐魏,战于浊泽,大破之,遂围魏。
成侯曰:“杀䓨,立公中缓,割地而退,我二国之利也。”
懿侯曰:“不可。杀魏君,暴也;割地而退,贪也。不如两分之。魏分为两,不强于宋、卫,则我终无魏患矣。”
赵人不听。懿侯不悦,以其兵夜去。赵成侯亦去。䓨遂杀公中缓而立,是为惠王。
翻译:
魏武侯突然离世,由于生前没有确立太子,长子魏䓨和公子魏缓争夺王位,魏国大乱。
魏国大夫王错出逃到了韩国。公孙颀建议韩懿侯说:“魏国乱了,我们可以乘机搞事,占点便宜”。
韩懿侯联合赵成侯一起举兵攻打魏国,在浊泽打败了魏国,包围了魏国的都城。
赵成侯建议说:“明天破城后杀掉魏䓨,然后立公子魏缓为王,让魏国分别给我们几座城池,不枉我们幸苦一趟。”
韩懿侯说:“不要这样子嘛,杀掉魏䓨,显得我们太残暴了;抢占魏国的城池,暴露了我们的贪心。不如将魏国一分为二,让魏䓨和魏缓各自为政,这样原来强大的魏国就变成了两个小国家,连宋国,卫国都比不上,那么我们就再也不用看魏国特么的脸色了。”赵成侯不同意。
韩懿侯不开心,带走军队在夜里撤退了。赵成侯看到韩国人都跑了,估计自己单干不过,也退兵回国。
魏䓨于是杀掉了公子魏缓即位,是为魏惠王!
解析:
1)混乱之源
大胆的猜想一下,魏武侯在生前应该对嫡长子魏䓨不太满意,因此一直没有设立太子,打算培养魏缓。
嫡长子魏䓨嗅到了危机,在魏缓的势力还没形成前,杀掉了正值壮年的魏武侯,造成了暴毙的假象。
只要没立太子,嫡长子即位是天经地义的事。
这事,魏䓨有足够大的动机去做,即使他不去做,也有下边的人劝他,甚至帮助他去做。
为什么呢?
因为太有诱惑力了,立储之争自古以来就是一场豪赌,赢了的有拥立之功,享不尽的荣华富贵,输了的一无所有,还要被对方清算,两个极端。
如果你作为魏䓨手下的谋臣,你甘心太子之位落到魏缓头上吗?肯定不能,也不愿,前期投入了多少成本啊,眼看嫡长子魏䓨就要成为太子,就要到收获的季节。
这时突然冒出来一个魏缓,而且魏武侯有立魏缓为太子的意向,这让魏䓨下边的势力过于恐慌,人一旦过于恐慌就完全做得出疯狂的事来,比如说弑君这件事。
2)韩赵是谁引来的?
从韩赵对魏国乱局的处理意见来看,赵国“杀䓨,立公中缓,割地而退”,韩国“不如两分之。魏分为两,不强于宋、卫”。
赵韩如果真的得手,对公子魏缓来说只赚不亏,因此,大概率上赵韩是过来帮魏缓撑腰壮胆的,魏缓势力本来较弱,只有借助外国的势力,才有可能成为魏王!
王错应该属于魏缓势力一方,要不然不会“出逃”到韩赵求援,魏缓应该是给了王错一定的相机行事权。
若是韩赵能帮助魏缓即位,能得到什么样的好处,王错能答应的尽量答应,只要魏缓能够即位什么都好说,目的就是让韩赵尽快出兵,不然魏缓就顶不住了。
3)韩赵的利益分歧
韩赵动作是真的快,执行力超强,合兵围住了魏国的都城。可是面对如何捞好处韩赵之间产生了巨大的分歧。
赵成侯和韩懿侯这两人的观点粗看没什么特别之处,但是用心看的话,你会发现这两个人都是极其精明的人。
让我来分析一下他们的观点,看看人精都是怎么说话的。
先看赵成侯的“杀䓨,立公中缓,割地而退,我二国之利也。”,赵成侯比较直接,因为赵国的实力在三晋之中排名第二,具有一定的实力,想搞快钱,杀掉魏䓨之后帮助魏缓即位。
然后从魏缓手中领取报酬,拿几座自己钟意的城池,然后退兵,简单干脆。
由于赵国有一定的实力,从魏国那里拿到的城池能够hold住,不怕魏国再来抢。
赵成侯还挺坏,说这是“我二国之利也”,就等着韩懿侯上套了。
没想到韩懿侯也是见过世面的人,韩懿侯能够认清自己的位置和力量,在几座城池的利益面前保持了清醒。
韩国在三晋之中最为弱小,没有实力就没有话语权,也许今天魏缓将几座城池作为报酬送给了我,但是,等到魏国朝局稳定下来,又会找其他借口拿回去,只要韩国在三晋中的地位没有得到根本上的改变,拿几座城池毫无意义。
因此,韩懿侯对赵成侯的观点不认可。
再看韩懿侯的“不可。杀魏君,暴也;割地而退,贪也。不如两分之。魏分为两,不强于宋、卫,则我终无魏患矣。”
什么“杀魏君,暴也;割地而退,贪也。”这都是场面上的话,都攻打到人家的都城来了,这就是“暴,贪”的体现啊。
韩懿侯真正想的是,把魏国一分为二,实力都不如韩国,这样韩国便不是三晋中最弱小的国家。
只要魏国一分为二,那么韩国迟早能从中占到便宜。
韩懿侯的方案,对自己最有益,但是项目周期比较长,变数比较多,赵成侯心里不乐意。
看看韩懿侯,赵成侯说的话,表面上都是包含着大义,为对方考虑,真正想的还是自己的利益,毕竟观点的背后是立场,立场的背后是利益啊。
由于韩赵利益没有谈拢,在魏兵救援之前撤兵了,要是韩赵有人愿意吃点亏,随便选择一种方案执行,魏国就无法继续再当三晋的大哥,可惜了,韩懿侯和赵成侯都过于精明和自私了。
韩赵撤兵之后,魏缓失去了外国势力的支援,国内的势力也纷纷倒戈,逃走,魏缓最后被魏䓨抓住杀掉。
4)为什么韩赵没有商量好再出兵呢?
答案是没时间,魏国发生动乱这个机会稍纵即逝,为了拿到利益,只能先带兵过去,剩下的事再说。
这也从侧面反映出韩懿侯,赵成侯的精明,面对可能的机会没有丝毫的犹豫,如果犹豫,等魏国平定了叛乱,机会就消失了。
就像街上商家给老人免费送鸡蛋一样,没有那个老人会首先跑到送鸡蛋的工作人员那里,去问领取的条件,落实情况。
大多数老人的生活经验就是直接先排队,要是再去打听清楚,等再回来排队,可能就轮不到你了。
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就是,合伙做事之前,必须首先协调好各方的利益分配方案,各方都要一致认可。
这样才能保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才有可能把事情做好,做成!要是各怀鬼胎,事情是做不成的!
大家喜欢像这样阅读《资治通鉴》吗?赶快关注“生史看淡”微信公众号吧!
让我们一起学习《资治通鉴》,领悟《资治通鉴》里的人性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