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5.17)
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通译】
孔子说:“晏子善于与人交朋友,相识久了,别人就敬重他。”
【学究】
晏婴是齐国非常著名的宰相,但其个子很矮小,所以经常被人家奚落,可是他才高八斗,临危不乱,辩才一流,而且非常能交朋友,所以时间久了,人家就慢慢敬重他了。
“人不可貌相 ,海水不可斗量,”在社会中总有很多狗眼看人低的人,如果你看人低你就是狗眼,如果被人看低也不要沮丧,就当狗眼看你罢了,晏子就是这样为人处事,才成就自己的江湖地位。
【原文】(5.18)
子曰:“臧文仲居蔡,山节藻棁,何如其知也!”
【通译】
孔子说:“臧文仲住在蔡国,他的房子雕龙画凤的,可见他是多么无知啊!”
【学究】
臧孙仲获谥号为文,被称之为当时有名的智者,但他却不太懂周礼,居住在蔡国,把自己住的房子装饰成君主所住的地方一样,可见他只是小聪明而无大智慧。
也有人把这段翻译成“臧文仲藏了一只龟,把藏龟的地方雕成君王宗庙一样的华丽。”到底怎么翻译能展示当时的实际呢?不过这个不用太多纠缠,只是说明一个不懂礼制的人不能算是有智慧的人。
【原文】(5.19)
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崔子弑齐君,陈子文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通译】
子张问孔子说:“令尹子文三次当楚国宰相没有高兴的样子,三次被罢免宰相也没见他难受。每次交接,都把工作原原本本告诉新来的宰相。这种做法怎么看待呢?”孔子说:“忠臣啊!”子张问:“是否是仁德呢?”孔子说:“不知道啊,这怎么能算仁德呀?”子张又问:“当崔杼叛杀齐庄公时,陈子文有四十匹马这样家产的人,丢弃家产而违背崔杼逃到他国。有人说这里的大夫也如崔杼一样,就又离开到了一个新国家;那里人又说这里的大夫和崔杼一样的,再次逃亡到其他国家。这样的人怎么说呢?”孔子回答说“清高呗!”子张问:“难道不是仁德吗?”孔子回答说:“不知道啊,怎么能算仁德呀?”
【学究】
这段文字通过子张问孔子来辨识令尹子文和陈子文的行为是否是仁德的话题,孔子做了很好的区分,行为只是行为,仁德是一种品德,是一种素质或者说是一种心态,绝非行为而已。
【原文】(5.20)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通译】
季文子总是反复思考后才行动。孔子听了之后说:“重复一次,就可以了。”
【学究】
季文子做事总是思虑过度,考虑再三,导致做事过于谨慎,反而不好做事了,孔子直接点破说,思考后回复一次就可以了,何必太过于谨慎呢?
这就说明机会一来,要谨慎也要勇于冒险,不能准备了所有的准备才下手,这样往往恰得其反,不利于工作的开展。看起来似乎是一种谨慎的态度,实际上是缺乏自信的一种表现。
这几段文字很好区分了行为和素质的区别,不能把这两者混为一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