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
佛教中常有“观”这样的一种达到智慧的修持方法或者说法门。说起观这个法门,从字面上去理解,是用肉眼去观看,或者说叫做观照,照见。以自身智慧之光而照见他物。即通过对世界的观看和察觉而得到真实的智慧从而获得真实。但实际上不如说是用自己的心灵和智慧去体证。无论佛道教,都似乎有这样的认识,即用肉眼看到的事实与规律并不一定就是真实的,只有通过自身的理性自觉的思考才能够突破迷障而得真实。所以观这个修持不仅仅是眼的一种活动,更是人的一种心灵的活动,所以有观想这一概念。在这个观的活动中,人得见真实而自立其心,不被邪魔外道而蛊惑。在这个观的活动中,照见人人皆平等与慈悲之心,从而坚定自己的修炼信心。所以说如果说破是修禅的第一步的话,那么观就是进一步坚定信心,获得智慧的第二步。
我们最熟悉的佛教经典《心经》中,第一个字就是观,“观自在菩萨”。以我低浅的理解,观自在是菩萨一种性质,是获得解脱涅槃的首要因素。能否观自在也正是菩萨与大众的区别。能够观自在,而能够得自在。我想这应该是《心经》首题观字的重要原因吧。
修行观法一般都要先定观,所谓定,就是定住自己的心神而不外扩,它应该是修行观法时最先要达到的基本要求。我的很多同学常常抱怨自己的心念很多很乱,每天总是在各种纷乱的念头中耗费自己的心神与时间,不但一事无成而且还很累。我常和他们解释,强调应该是缺乏定的能力和功夫。要做到定观,最简单的一个办法就是修行数息观。百度说它是汉传佛教修行人修定的基本法门。因为它可以说是最早的佛教修行的方法。所谓数息观就是通过一开始集中心神来数自己的呼吸,将自己的心念集中在自己的呼吸的计数中,最后进一步派遣掉计数,以至于达到不思不虑的状态。当然,想要入定,还有其他的办法比如白骨观法,不净观。在此只是一说。
除了定观,还要讲止观,最有名的是天台宗的《摩诃止观》。我对止观的理解是依靠儒家《大学》中的“知止而后有定”,这样止观是与定观联系在一起的。所谓知止,就是知道自己的心神的极限与能力,在关键的地方斩断自己的妄想,不去妄用自己的心神。进一步知道世界的极限和劲头,明白性空之说,而能够止于对世界本质假有的判断,从而不让自己产生妄念,破除自己的贪嗔痴。
其实最能说明观的的深层道理的是观照二字,一个人的天赋再强智慧再强,也不能一眼就能够看破假象而得真实的观,我们对事物的观是依靠对物的反思,就如同看月亮一样,头顶的月亮太远我们看的十分的费劲,看的脖子疼,但是我们借用池塘中的止水而得见月亮,所谓照,就是反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