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近,我掌握了一个神器,只要把人物图片,往网站一导,就可以一键抠图了。再复杂的背景,也一键搞定。
正感到“神器在手,天下我有”时,同事做海报一事,让我陷入沉思。
小丽做海报,请我提供照片,再三叮嘱,背景单纯,背景单纯,背景单纯。
我当然知道背景单纯是为了什么,换背景方便呗。
那天早上,我找了堵墙摆拍,结果墙不够白——背景不单纯了,小丽请我重新找堵纯白的墙。
我身在江湖,有所不便。直接跟小丽说:用PS调一下色阶,再正片叠底就行了。
隔着屏幕,我能听到小丽无奈的叹息:我要会PS,就不用这么麻烦了。
但为什么我会跟小丽说用PS,明明神器更快捷?
被我玩得炙手可热的神器,在当时,冷却如冰。完全没有意识去提取、调用。
1、为什么更好用的知识有时提取不出来?
主要有2个原因。
(1)场景不同,难以唤取
人们在具体的场景下,唤醒、调用知识。
当时的场景是背景不单纯,要重拍。这是个处理背景的问题。
而抠图神器的使用场景是抠取人物,和处理背景不是同一认知。两者之间,存在认知沟壑。
只有在认识到抠图神器也可以用于处理背景时,才能填平认知沟壑。
(2)默认选择惯性太大
我们在思考问题时,会有默认选择惯性。往往会默认选择一个被验证过的、省事的解决方案。
小丽跟我说背景不单纯时,我第一反应就是用PS。这个方法我轻车熟路,早就烂熟于心,是我的默认选择。但小丽就不一定了,还要去上个PS课。
默认选择的惯性让你无暇再耗用大脑资源,去思考有没有对小丽而言,更快捷的解决方案。
这是“抠图神器”唤起冷冻的原因。
2、如何解冻?
为了填补场景差异的认知沟壑,消除默认选择的惯性,可以用下面5种方法。
(1)输入切换为提取
读完书,听完讲,看完视频,这是输入状态,人很容易在输入状态下,产生熟练度错觉。感觉懂了,会了。其实不然。输入状态下,对知识的认知,和提取状态是迥然不同的。正如在停车场,离开的路认得,原路返回就不认得了。
学到知识时,总要提前切换一下状态。
用问题切换。比如成为第一是占领心智的方法。那就问自己:如何占领心智?如何让消费者心里只有你?如果在学校,要让老师对你印象深刻,该怎么做?答案就是:成为第一。
做一遍切换。比如看到抠图神器,那就去抠一张图。特别是长发飘逸极其难抠的图,做一遍,登录网站、导入图片,点击抠图,导出保存……认知全都提取一遍。
以教切换。把知识教给别人,如果是有文化差异的对象,不仅要提取,还要通俗化,效果更好。
以写切换。把你学到的知识,写一篇文章,分享出去。写的过程不仅是知识提取的过程,还是知识重构的过程。
采铜说,知识被提取过,再次被提取的机率就变大了。知识由输入状态切换为提取,实际上,也是增加了再次被提取的机率。
(2)关联相似,改变默认选择
以PPT中使用手机样机为例。
样机能让PPT的质感提升。以往插入样机的默认选择是:
百度“手机样机”
现在多了一种选择:
在线制作。
下次再需要插入有角度需求的手机样机时,就有了新的选择。即,样机的制作方式,默认选择已经发生了改变。
当你学到新的知识、新的工具时,可以问自己:我处理这个问题(如插入样机),以往是怎么做的?
这就是在建立新旧知识间的联系,用新的知识关联相似的旧知识。借以改变默认选择。
(3)界定问题,把问题卸卸妆。
新的场景下,问题变得陌生,以致调取知识困难。就像问题化了妆就不认得似的。
比如写作,大家想写出文采,但不知怎么写。于是就会有很多种无效的答案:多读、多写、多模仿。这种答案没有提取任何有价值的知识,只是说了一些放之四海皆准的。
这时就要界定文采的本质是什么?把文采的问题抽象为一般性的问题。
文采的本质是一种重复现象,君不见“从一缕清风开始,找到海的地址;从一个名字开始,到两颗心对视”,这是一种重复,句型的重复;君不见“手牵手,一步两步三步四步望着天;看星星,一颗两颗三颗四颗连成线”是一种重复,句型的重复,韵的重复……
那么,文采的问题,本质上就是重复的问题,如何重复呢?手法就多了,你可以排比、可以对偶、可以对仗、可以同字修辞;你可以字的重复、音的重复、句子的重复、句型的重复……这些常见的手法,便迁移过来,解决文采的问题。
(4)内化为技能,自动提取
大脑的运行内存是很有限的,只有4个组块单位。当工作需要高认知负载时,提取更多的知识变得困难。
《超越智商》提到人有三重心智,自主心智、反省心智、算法心智。其中自主心智就是本能的反应,比如看到蛇会害怕,这是本能,不能学。大脑进化出,经过后天的努力,把知识转化为自主心智。自主心智下,知识自动提取。
就像学车,一开始打方向盘,踩离合,挂档,打转向灯……都很生疏。这时每一个动作都占据认知资源。当熟练到成为技能后,想都不用想,自动完成。
因此,为了提取顺畅,要想方设法,把知识转化为技能,成为自主心智,自动提取——大脑不用分心再去冥思苦想知识了。
(5)例子1→N
很多时候,知识调用困难,是因为例子太少,有的甚至贫瘠到一例难求。这种情况,只要新生场景出来,很难触类旁通。
你要做的,就是找到N多例子。
比如《超级结构》里提到“爱心包裹”的方法。指的是爱心包裹能感动读者,产生情感共鸣。比如捡破烂的老人,膝下无子女,40年向山区捐赠30万。这是一个爱心包裹。
还有其他爱心包裹吗?让例子从1到N吧。
公交车上,年轻人低头玩手机,年长的老爷为孕妇让座,他说:位子给更需要的人
妈妈总是把鸡腿让给孩子,自己啃鸡爪,她说:我喜欢啃
快递小哥跌倒把汤洒了,买家仍然给好评
《哪吒之魔童降世》,为解哪吒的天劫咒,李靖想用自己的命换哪吒的命,把一张换命符放在了自己身上
在充分多的例子中沉浸,再次提取“爱心包裹”的知识,创造“爱心包裹”,就变得容易。
3、总结
我们遇到的场景,是丰硕复杂的。经常是换了妆的老问题。这是知识虽然掌握,却在新场景(新问题)下难以提取的原因之一。
另一个原因是默认选择惯性太大,如果新知识没有与旧知识产生关联,遇到问题还是原来的选择。
那么,如果打通知识提取的通道呢?
(1)输入切换为提取
(2)关联相似,改变默认选择
(3)界定问题,抽象为一般性问题。帮问题卸卸妆。
(4)内化为技能,自动提取。减轻大脑运行时的认知负载。
(5)例子1→N,举更多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