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数帽子”不排名次 首次采用“分档”方式
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出炉
评估结果显示:各学科高层次人才培养水平大幅提升,服务国家经济发展能力显著增强
本报北京12月28日讯(记者 高靓 王家源)今天,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发布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评估结果不再以排名的形式出现,而是首次采用“分档”方式。评估结果显示,各学科领域高层次人才培养水平大幅提升,服务国家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能力显著增强,形成了学科建设的“中国效应”。
据了解,此轮评估自2016年4月启动,历时一年。评估坚持“自愿申请、免费参评”原则,各单位具有博士或硕士学位授予权的一级学科(含一级学科和二级学科授权),均可申请参评。此次评估在95个一级学科范围内开展(不含军事学门类等16个学科),共有513个单位的7449个学科参评,比第三轮增长76%,全国高校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学科有94%申请参评。
据记者统计,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被评为A+的学科数量最多,均为21个学科。A+学科数跻身前十的高校还包括浙江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和东南大学。按地域看,A+学科最多的5个省市是北京市、上海市、江苏省、湖北省和浙江省。
据悉,学科评估首次立足关键指标,对比上一轮学科评估相关数据,对5年来我国学科建设总体情况进行了分析。
数据显示,2016年,全国有研究生培养单位793个、学科11328个。在学研究生人数198.11万,授予博士、硕士学位人数56.39万,分别比2012年增长15%和16%。我国已经成为世界排名第二的研究生教育大国,高层次人才自主培养能力大大增强,有力支撑了国家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
5年来,我国学科建设积极探索,科研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助推“中国制造”。近5年,各参评学科获得国家级竞争性科研经费5097亿元,其中,自然科学4771亿元、人文社会科学326亿元。高校是各类科研项目的主要承担单位。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为例,高校占80%以上,依托高校建设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占总数的60%以上。在基于论文及其被引次数的国际学科评估中,进入世界前1%的学科从473个增加到745个,学科进入世界前1%的高校从133所增加到187所。
评估结果显示,我国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正在形成。此次参评学科专任教师共51万人,相比上轮学科评估增长30%。师资队伍国际化水平日渐提升,具有海外交流经历的教师占比29%。全国参评高校学生对导师培养的满意度接近93%。
同时,各高校发挥学科优势,服务社会需求和国家重大战略,在能源环境、生命科学等方面一批与国计民生密切相关的科学技术取得突破,科技应用转化速度不断加快,助力我国高铁、公路、桥梁、港口、电网、机场等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与上一轮评估相比,参评各学科获得社会企事业单位重大科研项目研发经费较第三轮评估增长71%,社会“反哺”高等教育的机制已经建立。
据学位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此次评估在指标体系、评价方法等方面进行了创新。例如,摒弃了“数帽子”的评价方法,不再仅以学术头衔评价学术水平。此外,科研成果按“产权单位”认定、不看重论文数量而是以代表性论文进行同行评价等,都有助于引导高校更加注重内涵式发展。
同时,此次学科评估结果不再以排名的形式出现,而是首次采用“分档”方式公布评估结果。不公布得分、不公布名次,不强调单位间精细分数差异和名次前后。采用按百分位进行分档的方式。学位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主要考虑是既保证较强的区分度,体现学科建设水平的实际变化,满足社会对教育质量的知情需求,又淡化了分数和名次,有利于引导高校将注意力转移到学科内涵建设的优势和不足中去。”
对于如何看待和使用此轮学科评估结果的问题,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会长、中国工程院院士赵沁平表示:“学科评估的宗旨和价值是服务学科建设,服务研究生教育发展,服务政府和社会对高校学科的信息需求。要以评促建,引导学校把准备评估的过程,变成学校梳理学科家底,规范学科建设管理,谋划学科发展的过程。还要以评助建,学科评估要从‘评完开始’,充分利用大数据分析方法和技术,为学校和政府提供数据支撑和决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