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弱=孩子有能力帮+家长主动请求
我们知道了包办代替的不良后果,就是剥夺了孩子的自主感和价值感。
那么“示弱”的解忧原理,就是把这些感觉又重新还给了孩子。
一、示弱,要主动求助
可以帮老师去送下卷子吗?
你能帮我拿个饭?
这道题怎么做,可以教我一下吗?
每一天,教室里都充满了求助的场面。
甚至会有学生主动跑来问我:汤老师,今天有什么需要我帮忙的吗?
你会发现,孩子们都很乐意帮助别人,因为帮助别人会有成就感。
成就感来自于一种对孩子的认可。
这种认可,在不断滋养孩子价值感的壮大。
如果我有价值我便有自尊;
我有自尊我便会对自己产生更高要求;
我有高要求我便能做到自律。
所以,示弱不能只弱不示。示弱必须要求助,才是有效示弱。
道德经讲:“天之道,损有余以补不足。”就是讲有舍有得,物极必反的道理。
这句话就是告诫我们,做事不要太满,不要太过,不要太强势。
二、求助,要引导互助
不同年龄段的孩子,能力是不同的。
可以请一个5岁的孩子收一下玩具,但请他独自外出买酱油,就不太合适。
可以请一个10岁的孩子吃完饭洗碗,但请他做一桌菜,就不太合适。
所以求助不是单方面的事情,还需要考虑孩子的能力起点。
所以示弱就需要孩子有能力帮,还需要家长去主动请求。
但是如果孩子没有能力帮怎么办?
那太好了,一定要主动教会孩子。
越早教会,越早受益。
最后我认为,家庭教育不是单打独斗!
夫妻之间也要示弱。只有如此才能做到互相成就,家庭和睦。
在这样的氛围中,孩子也会领会到助人之乐和求助之乐。
三、示弱心法总结
我将示弱分为三个层次,你看你在第几层?
①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主感)
②不会的事情学着做,(胜任力)
③别人的事情帮着做。(价值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