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先来看看大多数中国家长对孩子玩这件事的态度,大致可分为两种:
1.“玩”是不必要的,是懈怠、落后,是没出息的表现,好孩子不能总想着玩。
2.把“玩”当成是一种奖励,当成学习之后的一 种休息与调剂,有一句话叫“玩就痛快的玩, 学就认真的学”,本质上还是服务于“学”。
但你有没有想过,这是典型的成人思维,是把孩子的“玩”和成人旅游、喝酒、打游戏这种调节情绪,放松精神的“玩”给混淆了。其实孩子的“玩”是其成长必不可少的环节,不仅能促进学习,更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
孩子的“玩”比成人高级的多,可以大致分为三种——跟同伴打闹、玩玩具还有假装。
第一,和同伴打闹。
和同伴打闹有什么好处?好处就是能锻炼孩子的社交互动能力。科学家曾经做过一项实验,剥夺一个小老鼠玩的权利,不让它与别的小老鼠一起玩。这只小老鼠该做的动作也会,但就是一旦让他和别的老鼠互动,它就不知道该做什么了,把握不好做动作的时机。就好像我们说的,字都认识,但就是不会连成一句话说。
可想而知,一个孩子如果没有和别的孩子打闹过,那么到了社交场合他就会表现的很笨拙,他不知道该怎么和别人互动、交流。
第二,玩玩具。
孩子玩玩具其实是在探索各种意外。孩子都喜欢新奇的玩具,不仅如此他们还会想出各种奇思妙想去折腾玩具。特别是当玩具的反应和他设想的不一样时,他更会特别的感兴趣。而这些对孩子的大脑发育非常的有好处。
科学家据此还做过一个实验。把老鼠分做两组,吃喝一样,但第一类不给玩具,第二类则给提供各种玩具随便玩耍。结果呢?有玩具的老鼠大脑的各个方面,比如脑容量、神经的连接数、前额叶皮层的面积都要远远超过没有玩具的老鼠。
第三,假装。
假装比较特殊。前面提到的和同伴打闹以及玩玩具,别的动物也会,只有假装是人类特有的。假装最基本的表现就是角色扮演,我一个小侄子就特别喜欢假装奥特曼。
假装有两个特别重要的作用。一个是激发创造力,想象事情不同的可能性。一个是让孩子学会理解别人的心理状态。
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有假装能力。比如你拿手机放段音乐,让孩子跟着跳舞,然后你把音乐关掉,让孩子假装音乐还在放,还让他跟着跳,你看看他什么反应。
实验表明,有的孩子会假装,关了音乐他还能假装音乐开着并随着跳舞。有的孩子则不会,他会问:“不对啊,哪里有音乐?不是关了吗?”
继续测试,让孩子们设想一件事情的各种可能性,你会发现,会假装的孩子能设想出更多的可能性。这是一种相当重要的能力,想象不存在的东西,这是创造力的起源。
可以的话,你可以这样测试一下你的孩子。
理解别人的心理状态,就是你要知道别人的情绪,他有什么意图、什么欲望,他是真的还是假装,你要会换位思考,这也是高情商的前提。现在社会,情商的重要性无需多言。
所以玩不是浪费时间,也不是休息和奖励,玩就是最好的学习。六岁以下的孩子最重要的不是学加减法、背古诗、单词,而是充分的玩。
参考《园丁与木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