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原文】
“一个至关重要的发现是:在三组学生中,只有一个重要的差别,那就是学生们专心致志地进行独奏练习所花的时间总和。
我们发现,平均起来,最杰出的小提琴学生比那些优异的小提琴学生花在训练上的时间明显多得多,而这两组学生则比那些从事音乐教育的学生,花在独奏练习上的时间多得多。特别是,在18岁之前,从事音乐教育的学生花在小提琴上的训练时间平均为3420小时,而优异的小提琴学生平均练习了5301小时,最杰出的小提琴学生则平均练习了7401小时。没有人放松过练习,即使是成就最不突出的学生,也花了数千小时来练习,远远超过那些只为了好玩而拉小提琴的人,但刚刚列举的三个数字,也明显体现了三组学生在练习时间上的重大区别。”
【用自己的话复述】
今日这一小节的内容主要是讲作者在德国柏林艺术大学的研究结果。
在德国柏林艺术大学有四个大学院,其中最出名的是音乐学院,在这所音乐学院里培养出过大量的钢琴家、小提琴家,作曲家,指挥家等,他们最以骄傲的是培养世界级小提琴家闻名。
因此此次作者和合作伙伴专门设计了一套只研究音乐学院中学习小提琴表演的学生为调查对象的项目。
他们此次的目标主要是想了解到底是什么将真正杰出的小提琴家和只是优秀的小提琴家区分开。
在书里作者有先介绍了学习小提琴的难度,由于小提琴不像其他乐器一样有专门的琴格,小提琴手必须要将手指准确的放在指板的位置,才能拉出期望的音符。如果是放偏离了小小的距离,拉出的声音就可能是走音的,每个音符都需要手指以同样的精度在值指板上移动,所以整个训练过程非常不容易,需要练习者系统,专注,重复的刻意练习。
接下来作者讲解了他们此次调查的措施有哪些,像是请参与此次项目的30名小提琴学生分别描述他们从小学琴的经历,赢得过的比赛,以及哪些方面的训练对他们有明显提升等,对每名学生都有一个特别详细的备案,然后又请他们写了一周的日记,凡是每日发生的超过15分钟以上的事儿都需要记录。最后他们通过收集的结果反馈,发现大家对提高演奏水平的重要因素那里都一致认可只有长期坚持全神贯注的密集训练才能达到这个目的。
而在这批同样都优秀的学员里还能区别出“优秀,优异,杰出”三组不同成绩的因素,就是这些学生们练习所花的时间总和。
通过统计这些学生提供的数据里发现,杰出小提琴学生练习的时间总和是最多的,其次是优异小提琴学生,相对最少的是优秀小提琴学生,即便是练习时数最少的学员也有付出上千小时的训练,这个过程没有捷径,更没有我们想象的,某名学生可以不需要练习,就能一下变专家,变“神童”了。
所以这项在小提琴学生调查里发现的规律,也提醒了我们其实在任何行业或领域工作也都一样,虽然都在从事同样一件工作,即便参加过同样模式的培训,经历了同样周期的实践,最后最杰出的工作表现者往往都是在学习练习中付出过最多时间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