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任务:红色作品我来读
一、谈话导入
灯光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它出现在千家万户,出现在大街小巷,我们平时并是不特别注意它。本课作者王愿坚却对灯光有着特殊的感受,因为在他的经历中,发生过一个感人的故事。今天,我们就共同走进他笔下的《灯光》,去感受一名战士内心对灯光的向往。
活动一:情境导入《灯光》,了解作者及背景资料
王愿坚(1929—1991) 中国电影编剧、作家。主要作品有《党费》《足迹》《路标》《妈妈》等,电影文学剧本《闪闪的红星》(与陆柱国合写)。
背景资料
1947年秋,进入豫皖苏平原的我军部队是陈毅、粟裕率领的华东野战军主力。当时正是我军实施战略反攻的时候,刘伯承、邓小平的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和陈赓、谢富治的部队都到了外线作战,三大解放军主力在中原地区形成了一个“品”字形,直接威胁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中心——南京。
活动二:初读课文,厘清结构
1.自由读课文,思考本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本文主要讲了郝副营长战斗前划着火柴借着光亮看书,战斗中点燃手中的书为战士们找突破口提供帮助,因此而英勇牺牲的事。
2.读课文,思考:课文哪些地方是写现在的,哪些地方是写往事的?
活动三: 结合学习提示,深入学习文本
1.根据本课的“学习提示”从文中找出描写“灯光”和“火光”的三幅画面,并把你的体会批注下来。
天安门前璀璨的灯光代表光明,温暖。
书上插图的灯光代表羡慕,渴望,憧憬。
战场上微弱的火光是郝副营长为信仰献身的精神
2.理解三个“多好啊!”路人感叹多好啊,代表的是愉悦和幸福。
郝副营长感叹多好啊!是憧憬和向往。
3.副营长为了崇高的理想勇于献身,对此,你想说些什么呢?
在和平安宁的今天,我们不要忘记曾经为今天幸福生活而牺牲的先辈们,要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
4.思考:文中的几处灯光之间有什么联系?它们与课文题目又有什么联系?
书上插图中的灯光是理想,是为之奋斗的动力,战场上的火光是奋斗,天安门前的灯光是现实。它们都与灯光有关。
5.小结:本文通过一个关于 灯光的故事,歌颂了革命先烈的献身精神 。开头由天安门广场的灯光写起,继而引发“我”对往事的回忆 ,结尾照应开头。从“我”在璀璨的华灯下回忆牺牲的战友,可以体会到“我”对美好生活的赞美和不忘过去、要好好珍惜今天幸福生活的愿望。
课堂检测巩固复习单:
一、请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1.形容珠玉等光彩鲜明,本课指天安门广场灯光耀眼。
2.集中精神,集中注意力。
3.钧,古代重量单位,一钧等于15千克,千钧一发指千钧的重量系在一根头发上,比喻极其危险。
二、品词析句。
1.广场上千万盏灯静静地照耀着天安门广场周围的宏伟建筑,使人心头感到光明,感到温暖。“千万盏”说明灯之多,“静静地”照耀着广场,使人感觉到环境的和平、安宁。这句话在文中起到引出下文的作用。
2.这位年轻的战友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电灯底下学习,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他自己却没有来得及见一见电灯。“年轻”表达了作者对他的痛惜之情。“孩子们能够在电灯底下学习”成了幸福与安乐生活的一种象征。这句话既与前面情节相呼应,也表达了作者对革命先烈的赞叹之情。
【作业】
搜寻、查找革命故事,讲给你的朋友和家人听
《<灯光>教学反思》
《灯光》一课的教学已经结束,回顾整堂课的教学过程,有成功之处,也有一些不足之处:
一、成功之处
1.教学流程设计合理
在“红色作品我来读”的主任务引领下,通过谈话导入激发学生兴趣,接着进行情境导入了解作者及背景资料,为学生理解课文奠定基础。初读课文厘清结构,让学生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结合学习提示深入学习文本,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语句体会灯光的含义和郝副营长的精神品质。最后通过课堂检测巩固复习,作业布置拓展延伸,整个教学流程环环相扣,循序渐进。
2.课堂氛围活跃
学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积极,这得益于良好的教学设计和教师的引导。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与学生的互动,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发言,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课前预习工作的扎实开展也为课堂上的积极互动提供了保障。
3.朗读指导有方法
在教学中,我注重对学生朗读的指导。通过范读、指名读、齐读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情感,感受文章的魅力。例如,在学习郝副营长的话“多好啊!”时,我引导学生通过不同的语气朗读,体会郝副营长对灯光的憧憬和向往之情。
4.回答问题模式化
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我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采用一定的模式回答问题。例如,在分析课文内容时,让学生先找出关键语句,再结合上下文进行分析,最后得出结论。这种模式化的回答方式有助于学生理清思路,提高答题的准确性。
二、不足之处
1.学生回答问题深度不够
虽然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回答问题,但回答的深度还有所欠缺。这可能是由于学生的生活阅历有限,对革命历史了解不够深入,导致对课文中所表达的情感理解不够深刻。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加强对学生的历史教育,引导学生多读一些革命故事,了解革命先辈的奋斗历程,增强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2.课文内容与学生生活有距离
《灯光》所讲述的故事发生在战争年代,与学生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这使得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时存在一定的困难,感受不够深刻。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图片、视频等,帮助学生拉近与课文内容的距离,更好地理解课文。
总之,通过《灯光》一课的教学,我既看到了自己的成功之处,也认识到了存在的不足之处。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不断反思,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和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