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陪朋友去一家单位询问社保转移的事情,接待我们的小姐姐的说话仪态与语气真的是让人记忆犹新。
标准的普通话,每一个字都像珍珠一般轻巧吐出,融进对方的心坎里,清脆绵柔的声音总能让人专注于她的每一句话,清凉的双眸温柔地注视着交流者,还不时配合大方适当的动作;不仅如此,她总能第一时间从对方的言行与眼神中读懂询问者的需求,并回以逻辑清晰简洁的答案。这样的交流让人如沐春风,疑问消除了,心情也舒畅了。
周围的亲朋好友常有不好的说话习惯。
在别人打电话的时候,总喜欢竖着耳朵听,并根据自己的经验臆测谈话者的内容与进程,如果发现有疏漏或者不适宜的地方,立刻扯起嗓子嚷嚷着自己的看法。本来循序渐进的电话交谈被这突如其来的不速之客彻底打乱,电话另一端的人听不清嚷嚷者在叫喊着什么,面对面前的嚷嚷者,打电话的人也乱了阵脚,不知所措,误会迭起。记得有一次,爸妈两人去走刚搬新家的亲戚,第一次去免不了找不清楚路,遂打电话询问,然而亲戚的电话总是接不通后来索性关机,碰了一鼻子灰的两人心情低落地回来了。刚到家就接到亲戚的回电,解释说当时在参加一个重要的会议,全称禁止接听电话。当妈妈和亲戚开心地聊着的时候,一旁的爸爸就隔着桌子嚷嚷着问清楚新家的地址,电话另一头的亲戚以为我爸因此闭门羹的事情生气了,一晚上连打了好几次电话道歉解释,搞得爸妈哭笑不得。
脑子想起来什么的时候,就不顾一切地大喊大叫。我自己就有这么一个坏习惯,尤其是在家里的时候。常常在洗手的时候想起什么事情,在卫生间就扯着嗓门喊妈叫爸的说着,经过嘈杂的电视声或者阳台轰轰的洗衣机声抑或者厨房呼呼的油烟机声的过滤,能够正确传到爸妈耳朵里的声音小了好几倍,更别提内容的清晰度了。自己使出浑身解数地叫唤着,每一句话却像石子丢到泥潭里一般,回音微弱或者压根没回音。每每此时,心理就开始烦躁,总觉得没被倾听、没被尊重,对谈话了无兴趣,爸妈也莫名其妙地被我埋怨了一番。
不仅如此,倾听的时候反客为主,想到什么就说什么,完全忽视对方急需的心理安慰;路过的时候听到什么消息,在没搞清前后因果关系的时候插上一嘴;交流的时候答非所问;聊到不符合自己预期的话题就暴怒;安排工作的时候表述不清引发误会等等,说话的坏毛病在每个人身上都有不同的体现。
一个人的语言一方面显示出TA的思维方式,另一方面也是人素质与涵养的体现。手舞足蹈大声嚷嚷自以为是的人一定不会得到温柔的语言对待,久而久之大家也会对TA避而远之,不愿交往;反之推心置腹善言善语谦逊低调的人常会获得足够的尊重与长久的友谊,大家会为有这样的朋友感到骄傲与自豪。
人这一生,除去夜晚的睡眠,其他时间大多是在与他人的交流中度过。有多少人的时间是在不愉快的交流中熬过,有多少郁闷的时刻由于一句不合时宜的话而引起,又有多少关系的破裂归咎于一句不经思考的气话。良好的语言习惯是我们搭建人际关系、与周围环境相处的通行证,它为我们反向塑造自我感知的环境,继而影响我们以后的语言习惯,如果反复循环,最终眼前的一切都是我们最真实的自我映射。
如果可以,请常与有良好语言习惯的人交流;如果可以,请仔细聆听对方的夙愿诉求;如果可以,请对每一句想脱口而出的气话再三斟酌。语言上的较量带来的胜负也只是一时的气盛,而它踩在对方心里的烙印却无法轻易消融。请好好说话,因此每一句所堆叠的,都是我们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