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意练习丨如何才能成为高手
deliberate practice
前言
在我们生活中谁是高手?高手就是指在某个领域内取得巨大成就,我们称之为高手。比如科比、林丹、郎朗等。为什么他们就能成为高手呢?
当然会有很多人说,是因为他们天赋异禀,超凡脱俗,那是否是只靠天赋就能成为高手呢?
当我们普通人认为他们取得成就是因为天赋时,而他们认为自己的成就更多的来源于正确的练习方法。但我们往往只看到了高手功成名就的一面,而没有看到他们刻苦练习的另一面。
比如科比,在篮球界有着不可替代的位置,有人问科比为什么篮球打得那么好,科比反问,你有没有见过洛杉矶凌晨4点的太阳。从中我们不难看出科比背后的努力程度。
有个定律我们耳熟能详,叫做“一万小时定律”,意思是如果我们能在有个行业里坚持训练一万个小时,我们就能在这个行业成为高手。然而事实上,在生活中我们有很多例子可以证明,很多人在一个行业坚持了一万小时以上,却没有成为高手,这是为什么呢?
比如路上的出租车司机三年开了一万个小时,但技术却比不上训练一年的职业车手。为什么会出现这个情况呢?经过两千个小时训练职业车比开了一万个小时的出租车司机还要厉害,这是为什么呢?
接下来我们引入一个新的概念来解释这个问题,就是“刻意练习”,虽然这个词我们耳熟能详,但真正能掌握和熟练运用它还很难,因为它远比看起来要难。
什么是刻意练习?
刻意练习的核心假设是:专家级水平是逐渐练出来的。有效进步的关键在于找到一系列的小任务让受训练者按顺序完成。
小任务必须是受训练者正好不会做,又正好可以学习掌握:要求训练者精神高度集中,不同于例行公事或带娱乐色彩的练习。
如何刻意练习?
刻意练习分为四步:
一、制定科学的目标和训练计划
二、只在学习区内大量训练
三、获得持续高质量的有效反馈
四、创建高质量的心理表征模型
第一步、制定科学的目标和训练计划
什么叫科学?就是指目标精细化,把每一个大目标分解成很多小目标,落实到每一天。比如现在你要准备某一学科的考试,就应该细化到每一天、每个题型和训练计划,并形成每个阶段的评价标准。
第二步、只在学习区内大量训练
什么叫学习区呢?当我们在学习和练习一个技能的时候,分为三个区域,分别是:舒适区、学习区、恐慌区。
举个例子,就如我们开车,每天开同样的路线,这就是你开车的舒适区。因为没有挑战,每天一样的感觉,一样的时间,开起来一定很舒服。这种没有挑战的的区域就是安逸区。但假如我们开车去越野,换条复杂的路线,具有挑战性,这个时候就是处在学习区了。
什么是恐慌区呢?就是让你完成一些很危险,只有专业选手才能完成的任务,这时就是挑战区了。
刻意练习的理论就是一定要在学习区里进行。在安逸区和挑战区都不利于进步。
第三步、获得持续高质量的有效反馈
总结来说具体包括三个性质的反应:及时性、客观性、有效性。
心理学家研究过,改掉一个坏习惯花的时间比你养成一个好习惯花的时间要多两倍。如果你为了掌握一个技能,一旦练错了,形成自动化,固话化这个习惯后,改变它非常困难。
第四步、创建高质量的心理表征模型
什么是心理表征呢?通俗一点就是脑海里有个具象的画面。举个例子,假如说我说到一只小狗,你脑海里立马会想起一只小狗的形象,假如我说到演讲的感染力,那脑海里就没有一个形象的画面。心理表征就是对一个抽象的概念形成具象化表现,举个例子:讲话一定要有条理和逻辑,脑海里能有什么具象呢?如果有这样一个模型:
概述→ 条理→ 归纳
3个关键词概述、条理、归纳组成一个具象模型,概述就是一句话说明你要讲什么?条理就是讲话使用123点分层次,归纳就是总结前面讲的。你就把这3个关键词形成一个模型,放在脑海里,只要讲话就运用这个模型,你是不是发现抽象的事物被具象化了,这个知识模型就叫做心理表征,所以你看那些顶级的高手,遇到一些问题的时候,都不是凭感觉,他脑海里一定有一个心理表征模型。
在创建模型时,别人好的模型你可以拿过来直接用,一定要善于向高手学习,这个世界上有许多先进的模型,例如金字塔原理、决策树、思维导图等。如果没有你就要自己创建模型,然后去应用这个模型,去验证和优化最终形成高质量的心理表征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