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我看到日本作家中岛孝志写的《4点起床:最养生和高效的时间管理》这本书。
大概是因为“4点起床”让我觉得有些夸张,于是我产生了一探究竟的兴趣,结果书中的四个观点让我耳目一新。
第一,每天4点起床,把全天分成三段。
4点~12点:第一个8小时用于完成过去的工作(或者说用于完成我们一天正常的工作);
12点~20点:第二个8小时用来铺垫未来的工作(也可以视其为多出来的一个工作日);
20点~次日4点:第三个8小时用于休息(还是8小时没变)。
作者称之为人生两季:4点起床,就相当于多了一个工作日,并且睡眠时间没有减少。虽然这种说法经不起推敲,但表面的好处还是让人产生一丝心动,毕竟只需要改变起床的时间,就能得到更多的时间,而且也没什么损失。
第二,有关睡眠的脑科学理论。
书中提到芝加哥大学的克雷特曼与德门克在实验中发现,人的眼球会在睡觉的时候来回运动,他们根据这个运动规律发现了“快速眼动睡眠”(REM)和“非快速眼动睡眠”(Non-REM)规律。健康的成年人睡觉时大多是1.5小时快速眼动睡眠、1.5小时非快速眼动睡眠,两种模式不断切换,并且在最初的两个单位时间内,也就是睡着之后的前3小时中,会进行高质量的睡眠(深度非快速眼动睡眠等于熟睡),之后则是浅层非快速眼动睡眠与快速眼动睡眠的组合。根据这一规律,人在睡眠后的3小时、4.5小时、6小时、7.5小时这几个节点醒来,就会觉得神清气爽,精力充沛。我对早起的实践就是从对这个理论的神奇体验开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