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跟一个互联网大厂有七八年工作经验的朋友聊天,由于所在业务为公司边缘产品,无法盈利然后面临被整体裁撤的风险。他不仅感慨,作为一个码农,虽然有七八年工作经验,但是技术更新迭代的速度太快,经验没啥用,跳槽拼体力也拼不过年轻人,觉得职业之路未来一片迷茫。现在整个互联网圈子普遍焦虑,码农过了35岁就要被开掉。其实我认为,拥有数十年的从业经验,在大部分行业都是宝贵的人才,但是前提是你的经验必须转化为能力的提升,而不是一年的经验重复了十年。
大部分人在刚毕业的几年里面,面临工作的挑战都可以快速的积累经验,然后提升自己的能力,然后就慢慢的进入舒适区,进步缓慢。只有非常少的一部分人在漫长的职业生涯中,可以不断的走出舒适区,然后寻找更高的挑战,提升自己的能力。最终经过时间的复利效应,优势越来越大
我们借用投资中的一个叫做复利的金融概念,来看一看起点都是一万块钱,不同的增长率情况下,十年后的收益如何。
如果每年增长30%,10年后是13倍,
如果每年增长20%,10年后是6倍。
如果前面五年增长20%,后面五年增长5%,十年后是3倍
其实复利中的增长率,就等同于能力的增长,长期来看也基本等同于薪酬的变化。毕竟资本主义市场中,价格(薪酬)一般是随着价值(给公司的贡献)上下波动.
身边做技术的同学比较多,我们还是拿技术的路线来举例子,告诉大家,什么样的经验,以及转化为什么样的能力,可以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毕业前1-3年,主要是实现领导分配的任务,学习做一些小项目。这个过程中,你积累了某种编程语言的使用经验,学会理解需求,能够自测代码提交,熟悉整个变更流程,在规定的时间内能完成分配的任务。有些人拿这些经验一直继续干接下来的工作,剩下的时间不断重复。这就类似于外贸工厂流水线的工人,培训1-3个月,基本熟悉整个工作流程,剩下的整年都是在重复。这种情况下,相比应届毕业生,虽然有十年工作经验,但是能力上领先的,可能只有3年而已。
如果在持续的职业生涯中形成有效的能力优势有两种不同的途径,分别是提升深度和广度。
1 从深度来说,解决别人解决不了的问题。比如针对数亿DAU的产品,架构方面提升返回用户结果的速度,设计承载更多并发请求的高可用架构。策略方面提升推荐服务的相关性,时效性等。
2 从广度来说,从全局的视角看待问题,owner整个业务。一个产品的完整生命周期,包含产品设计的折中,成本需求考虑,开发周期预估,服务架构设计,团队人员分工等。这种为最终的结果负责,并且多维度的思考和处理事情的能力,是典型的广度扩展。
上述的两个方面,一个是从深度上解决大部分人搞不定的难题,拥有结合具体问题提出解决办法并实现的能力,一个是从广度上把握产品/工程项目的全生命周期并保质保量的交付,拥有掌控多维度问题的全局方案并推进实施的能力。这些都是很难被替代的。
职业生涯是一场马拉松,要保证延续性,首先需要持续的提升自己,通过复利效应累积自己的能力壁垒。同时保持危机感,做到晴天修屋顶,对于行业和公司的变化保持敏感,这样子才在暴风雨真正来临的时候,可以从容不迫的选择自己想走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