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菲记(2018.12.10)
中午跟闺女聊天,她说,这段时间对数学刷题有感觉了——不过,成绩的提升需要一个过程。我好奇地催着她说说这种“感觉”。闺女说,就是那种“两看不相厌”嘛!“那过去的感觉呢?”我逗她。“开始是那种——“纵使相逢亦不识”吧!”
听完闺女的话,我突然冒出来一句话“去他的失败是成功之母,成功才是!”
失败是成功之母,这句话,曾经鼓舞了几代人。我也曾深深的相信过。随着生活中的感悟和和体验,越来越感觉,这句话只是一句轻飘飘的大道理,像一张创可贴,一剂止痛药,只能暂时抚慰人们受伤的心灵,真正起作用的,是一次次小小的成功,激励着人们在生活中,越战越勇。
我上初中时,成绩不好也不坏,曾经渴望考进前十名,拿张奖状回家,安慰一下下辛苦劳作的父母,可惜没有机会实现。初一初二还好,成绩勉强在中等晃悠,等到了初三,数学就莫名其妙的听不懂了,或者是上课听懂了,课后又还给老师。一次次的受挫,让我脆弱的心灵备受打击。再看看同桌,语文,数学,英语样样通。我只有羡慕嫉妒的份儿。中考几次都“正常发挥”,次次名落孙山。我在想,那么次失败和打击,每次见到的都是成功她娘,咋看不到娘的孩儿呢!
吸取自己惨痛的教训,等自己有了孩子就想着,咋样才能让闺女不走自己饱受摧残的老路呢?第一个跳出来的念头是,第一次考试,要让闺女体验到学习是件容易的事。目标已定,开始着手实施。首先对自己和老公的各自特点分析后,发现老公的优势正是我的不足,他理性思维强,就跟他商量着让他负责闺女的数学,从小培养闺女的对数学方面的感知力,我呢,负责闺女的文学素养积累。那个时候,丹尼斯刚刚建好,二楼图书区宽敞明亮,这儿成了我和闺女的乐园。吃完饭就泡在那里,冬有暖风夏天凉,母女俩徜徉在古诗词和童话故事里。老公普及闺女的数字概念,是从跟闺女玩扑克牌开始,从玩猜数字开始玩,然后是比大小,接竹竿,一年后难度升级,开始玩凑十。特别是玩凑十的时候,她很专注和投入,每次赢牌都会喊妈妈过来看。这样的游戏刺激,让她对数字和加减有了具体形象的认识。
三年幼儿园,没作业,不用跟孩子跳脚,安心地享受自由快乐的学习成长。等到一年级,我一点都不担心她的成绩,因为她对学习先植入了一个愉快的认识体验,对新鲜的知识有着强烈的好奇心,这就已经足够,成绩的好坏,其实是副产品。
闺女从小学开始,乐观,自信,独立,敢于面对挑战,挫折和困难。她最常说的一句话是,没问题,我能行!
正如人们说的那样,你认为你是一朵花,你就会努力芬芳;如果你认为自己是一摊泥你会甘愿忍受他人的践踏和蹂躏。培养一个孩子的自信,独立,勇气,敢于挑战的品质,将奠定他一生的生命基调:我能行,我会做到的!
真正打败你的,不是你的挫折,而且你对自己的认知。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美国从事个性分析的专家罗伯特·菲力浦有一次在办公室接待了一个因企业倒闭而负债累累的流浪者。
罗伯特打量眼前的人:茫然的眼神、沮丧的心态、十来天未列的胡须以及紧张的神态。罗伯特想了想说:“虽然我没有办法帮助你,但如果你愿意的话,我可以介绍你去见本大楼的一个人,他可以帮助你装回你所损失的钱,并且协助你东山再起。”
罗伯特带他来到一个房间,然后把窗帘布拉开,露出一面高大的镜子,罗伯特指着镜子说:“就是这个人。在这世界上,只有这个人能够使你东山再起,你觉得你失败了,是因为输给了外部环境或者别人了吗?不,你只是输给了自己。”
流浪者朝着镜子走了几步,用手摸摸他长满胡须的脸孔,对着镜子里的人从头到脚打量了几分钟,然后后退几步,低下头,哭泣起来。
几天后,罗伯特在街上碰到了这个人,他不再是一个流浪汉形象,西装革履,步伐轻快有力,头抬得高高的,原来那种衰老、不安、紧张的姿态已经消失不见。
后来,那个人真的东山再起,成为芝加哥的富翁。
一个人的失败带给他什么呢?沮丧,灰心,怀疑,无能,自暴自弃。当你被这种灰色的心情充斥着,包围着,你哪有勇气去东山再起?哪有胆识去商海博弈?就像故事中主人公一样,失魂落魄,自暴自弃;要想站起来,首先要战胜自己内心的恐惧,不安,怀疑,而这些心态从哪儿来?从相信自己开始。从一点点的小小的做的到,能做的好开始,积累成功经验,积累自信心,才能战胜自己,进而战胜困难。
人们之所以敢于尝试不同的挑战,是因为自信,乐观,能独立思考,善于解决问题。美国著名心理学教授丹尼斯·维特莱把这些人性的优点称之为良好的精神准备。他指出:有无良好的精神准备,或是打开成功之门的钥匙,或是封闭成功之门的铁锁。所以,成功带来成功,而不是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