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报道称很多高校周围出现了新行当一一“大学生保姆”。有些大学生出于节省时间或其他原因,每月花几百元,请个保姆或钟点工,每天按时上门为他们完成做饭、洗衣服和清扫房间等生活琐事。
类似的报道,说大学生怕洗衣服,只能穿脏衣上课或上街,于是全宿舍雇一名下岗女工专司洗衣。
其实大学生雇保姆真不算什么。因为在读书成“龙”的观念下,现在连农村的孩子都不会干活了。农民们自己再累,也不让孩子帮自己做农活,因为不读书上大学就没有出路,农家孩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早就不是奇事了。
基本现状,我们教育者要让学生明白热爱劳动是人的自尊和文明的最高程度。在学校,多给孩子们提供劳动的机会,别怕累着孩子,别怕弄脏孩子的手和衣服。在家里,家长也要放手让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我们会看到,孩子在劳动时是快乐的。因为劳动会唤起他们最深刻的欢乐感,激发创造感。
对一些学生来说,早在童年和少年时期,从事普通的、粗笨的劳动,会成为他们实现理想的手段,成为他们追求美好的目标。
劳动也是获取文明教养的途径。学生在劳动中培养出的自主意识,使他们在社会生活中有自己的地位,有自己的理想,也可以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
苏霍姆林斯基就特别重视培养孩子们的劳动能力。他带领孩子们种葡萄树,告诉孩子们劳动会使生活变得美好,激发他们的劳动兴趣。带着孩子们观察葡萄的生长。葡萄成熟了和孩子们一块分享成熟的果实。
春季到了,苏霍姆林斯基和孩子们播种春小麦。等到田里的雪刚刚融化,孩子们就动手做事了,加工土壤,清理种子。他们把小麦播种到松软湿润的土壤里,急不可耐地等待小麦出芽。
经过劳动这些学生到了青年时代都走上了独立的劳动生活的道路。毕业后,有的学生在农庄的技术修理站工作;有的当了玉米栽培组的组长;有的在搞劳动机器的发明……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劳动的意义。
前面我提到让孩子在家和学校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要让孩子们从劳动中感受到欢乐感,和创造的欢乐感,还是参与田间的劳动。
劳动对于苏霍姆林斯基的学生已经像读有趣的书、欣赏音乐和朋友聚会一样成为需要。他们热爱劳动,因为劳动从童年起就进入了他们的精神生活,成了他们的理想。
我们在培养新人。我们的目标是给每一个人以幸福。
而真正的幸福根源何在呢?就在于创造,在于创造性的劳动。使每一个人的物质需要和文化需要都得到满足。人就其本性来说,不单单是一个消费者,所以,满足其生活资料的需要固然是重要的、决定性的先决条件,但它毕竟只是幸福的先决条件。而生活的真正幸福,则是在劳动中,在人类活动的其他领域中享受心爱的创造性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