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你好,我是瑶光。
网上有句话很有趣,鸡汤穷三代,励志毁一生。
还有这样的灵魂拷问——为什么读了那么多关于成功的书,却依然没有成功?
哈哈。
成功,这个词是很多人毕生的追求,可你真要问他们,似乎也说不出什么所以然来。
世俗的成功大概就是,有许多钱或是很高的社会地位。
我以为的成功,是能把自己想做的事做成。
读这本书的时候,看到有人评论说,这个作者也是经常在PUA自己。
原谅我真的笑喷。
细想想,你若是想一生有点作为,恐怕还真是非得时不时PUA自己一番不可。
五月的开头,跟你聊聊这本无意发现,有心研读的小书——
《不如去闯》,作者李柘远。
01
行动力
其实这本书的封面下方还有八个小字——与其迷茫,不如去闯。
读完这本书,会发现这就是作者的精神内核。
我把全文22万字读完,最打动我的,却还是他说到的高中期间那个,关于“模拟联合国”的小故事。
大家的印象里,高中生通常是脸谱化的——背着大书包,戴着厚眼镜,埋首作业堆。
总有一些人不一样,他们学有余力,还能分心去研究点别的东西。
他倒没有去研究idol,而是没事就逛同属自己一个年龄段的,全国最常折腾课外活动的四所高中的网站,然后在里面发现了“模拟联合国”活动。
对于一个处在青春期的少年来说,还有什么比“联合国”更高大上的存在呢?
必须跟它扯上关系。
可自己所在中学根本对此毫无认知,怎么办?
想做的事,总能找到办法。
于是翻遍全网,找到了复旦大学模拟联合国大会的活动。
进一步又找到了主办的组委会,了解后发现,全国有四十多所高中受邀参加,而本校从来无缘。
此时距离活动时间仅剩两个月。
但依然可以努力。
提前准备好材料,找到学校领导,先阐明内容,再说明意义,成功得到了校领导的支持。
再与学校一道主动出击,向复旦大学组委会发邮件申请。
最终获得参与资格。
从知道“模拟联合国”的存在到申请成功,48小时内完成。
确定目标,即刻行动,有的人身上从来不会出现“内耗”两个字。
02
屏蔽力
李柘远全网有上百万粉丝,这是我看了这本书才知道的事。
全额奖学金读耶鲁本科,哈佛商学院MBA,据说目前在牛津大学进修人工智能。
“学霸”的名头算是当之无愧。
现在基本上所有人都有这样的认知——真正的学霸,没有一个是真的书呆子。
拼的时候心无旁骛地拼,玩的时候一心一意地玩。
他在写自己本科岁月时,提到一个故事,我觉得很有趣。
两个耶鲁同学,一对热恋中的小情侣,前一秒还在图书馆为期末考试奋战四五个小时,下一秒男孩子就要去图书馆大厅裸奔。
(裸奔是耶鲁的传统,通常每学年两次,每学期期末考前的深夜在图书馆上演)
其实只是这一对情侣关于一篇论文打了个赌。
作者在这里提到——
“许多耶鲁学生都有的一个优点,是能够在不同模式间自如切换。前一秒还在唠嗑,后一秒就可以心无旁骛开始学习了。”
这好像是所有学霸共有的一项能力,可以迅速进入专注状态。
我读研时期的一位舍友,每逢考试必第一,同时也很爱追剧,看八卦。
她的特异功能也是,一坐进自习室就浑然忘我。
按照现在的流行说法,可以认为是随时进入心流。
这世间有很多充满诱惑力的事物,只有真能遵守本心的人,才能把目光聚焦自己的事情上。
人的时间与精力终究有限,所以极致专注的人显然更能接近自己的目标。
03
掌控力
在这本书,作者着墨在自己的一路成长,从少年时代到青年时代。
从耶鲁到高盛,再到联合创业,又重回校园至哈佛读MBA,毕业后去金影科技成为首席战略官,如今的联席总裁。
中间还写了三四本书,
而他不过也就30左右的年纪。
你会发现他每一步都走得十分稳健,几乎没有走过任何弯路。
除了“一路开挂”,似乎也没有别的词可以形容。
可以说是,把自己人生的节奏完完全全掌握在自己手里。
这一点要让无数人羡慕死。
有人说因为出身好,从祖父母辈开始就是知识分子。
但显而易见的是,父母的能力再强,也不能自动迁移到子女身上。
像武侠剧里,老前辈双手一伸就能把几十年内功直接传递,终究不过是故事而已。
回到现实里,他啃过的一本本书、肝过的一篇篇论文,经过的一场场考试,谁也替代不了他。
所以,倒也不必拿家世去否认个人的努力,这多少有点不尊重。
也许在有的人看来,这就是一本鸡汤合集。
但其实,一个人通过自己努力,实现自己的目标,掌控自己的人生,本来就很了不起。
与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