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识得杨绛先生,可能大都因为一代文学大家钱钟书先生的长篇小说《围城》,先读名作,认其作者,然后了解作者的家庭环境及生活背景,附带认识这么一位同样颇具传奇色彩的夫人——杨绛。
而我遇见先生,可能就要格外的感谢初中语文老师。有那么一段儿时间,记不得是讲哪篇课文,附带了些民国风流人物的奇闻趣事,勾起了我对民国的向往。三五个好友捧一本民国八卦,课间往操场上一坐,开始了小女孩之间的八卦对话。谈的最多的,大概就是各位名门闺秀,从《你是人间四月天》的林徽因到《倾城之恋》的张爱玲、从《繁星春水》的冰心到《最后的闺秀》张允和......就好似每个人的故事都有几箩筐似的,永远也讲不完。而这之中,最为不同的,也是留给我最深印象的,大抵就是风趣幽默、又不失温婉细腻的杨绛先生。不只是年轻时的往事,更因为晚年目送女儿及丈夫离开后的坚韧、勇敢。
《我们仨》是女儿钱瑗病重住院时的心愿,是女儿直到离开人世的前六天仍不想放弃记录的故事。阿圆离开后,由先生记着,丈夫也走后,由先生一个人慢慢执笔续写。
《我们仨》这本书,不长,却耐人寻味,值得一读再读。书的内容一共分为三个部分:<我们都俩老了>、<我们仨失散了>以及<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正如书中所说:“我们家很朴素,我们仨很单纯,我们与世无争、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先生用极为平静温和的语言,陈述了一段很真很深的感情。
离家的日子常常会想起家里的好,无论是家人的陪伴,亦或是家庭的庇护,都是每个在外求学的学子深深记挂的,《我们仨》向读者传递的便是家庭永远是人生最好的庇护所这样一种观念。从“一个长达万里的梦”开始,客栈、游船、艰险的古驿道或是梦中的梦里,无论在哪儿、无论多危险,先生的笔下从来都伴随着家人的陪伴。与阿圆一同在古驿道上寻找钟书,与钟书一同在船上思念阿圆,哪怕是只能在梦里见到阿圆生病住院,即使不能触摸到阿圆的脸,也是有女婿一直相伴在阿圆身旁的。这些难以度过的时光,都是最亲近的人陪在左右,才让时间显得不那么苍白,才让自己不那么孤寂。
这本书,是点点滴滴的故事,结成的一本回忆录。第三个部分,从先生与钟书相识相知,写到女儿出生,直到后来回国后经历的琐事,63年的往事,缓急交错,悲喜相交。没有过于华丽的辞藻,没有惊天动地的往事,都是平平淡淡的语言,却给人一种悲凉感。有时在讲令人艳羡的好时光,大多也是不堪回首的苦日子。总之后来是慢慢地,“由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慢慢地,由先生讲述着“我们仨”。
书中说:“世间好物不坚劳,彩云易散琉璃脆”,即便如今我们看到的是1997年阿圆离开,1998年钟书离开,但杨绛先生依然坚韧勇敢地生活着,依然勤奋努力地思考着,依然留恋着过往的“我们仨”。不得不感叹,幸而她是杨绛,幸而杨绛是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