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的黄金思维圈,就是指我们认知世界的方式。即遇到每一件事,首先问自己:为什么要做这件事,即WHY。
通常来说,我们看问题的方式可以分为三个层面:WHAT、HOW、WHY。
WHAT,就是看到事情的表象;HOW,如何处理这件事;WHY,为什么要做这件事。
上周,我一共罚了8位同学:6名同学昨晚晚自习吵闹,2名同学上课迟到。吵闹的同学,我要求他们写事情经过;迟到的同学要求他们把错过的读书内容抄写一遍。
我看到的表象是,学生迟到了、吵闹了。我的分析是,我提前了7分钟到课室,即使那时去处理个人事务,如装水、上厕所也够时间了,怎么可能迟到呢?并且迟到了还慢悠悠地走回课室。晚自习已经有要求安静了,却在我去另一班的时候吵得很厉害。所以,我得出结论:学生没有时间观念,没有在公众场合保持安静的习惯。
根据以上结论,我采取的行动就自然围绕结论而来。没有时间观念的,就把自己落下的读书内容抄写一遍;晚自习不保持安静的,就把自己不安静的过程、原因等方面写出来。两样都必须上交给我检查。
到此为止,如果我不写这篇文章,那么,我对这件事情的处理就结束了。
如果是这样,我能从中得到什么呢?我分析了一下,有以下几点:1、下次遇到同样的问题,我还是采取同样的措施(因为这样被证明有效,学生被吓怕了,以后可能不犯或少犯同样的错误了),然后,我可能会形成一个习惯:学生不听话?说了还不听?那就罚。2、学生知道了我要求很严,以后我上课、值班的时候可能会表现好点。3、我形成了简单粗暴的思维习惯。
我从这件事里面学到了什么有价值的经验吗?没有。
学生从中得到了什么呢?我猜测学生可能有以下几种想法:1、这个老师很厉害,以后遇到她要动作快、安静点。2、这个老师很讨厌,犯一点错就要我们写东西。3、做错了可能会受罚。
学生从中学到了什么有价值的东西吗?除了第3点,其他没有了。
现在,我开始反思:为什么我要采取罚的措施?有没有更好的方法?
1、为什么要罚?
我给自己的理由是,开学以来,我已经强调很多次了:除非被老师叫去,否则不准迟到;晚自习是要安静学习的,不能吵闹。既然不把我的强调放在心上,那就要受罚了。但其实深究下去,我其实是觉得自己的话学生不听,我感受到权威受到挑战,我希望世界按照我的意愿去运行,这是不是武老师说的“巨婴”呢?(巨婴,就是年龄虽然大了,可心智还不成熟,还处于婴儿时期。婴儿就是想要什么,必须马上满足TA,否则就以哭闹示威。巨婴是成人,可能会用其他招数替代哭闹,例如惩罚他人。)
写到这里,我突然明白,为什么在决定了要罚学生后,我心里总是隐隐有一种不舒服的感觉了。因为,我看了那么些书,知道了许多道理,可是在有事发生时,我还是沿用了以前的解决办法。想必,我的潜意识里,知道这样做是不对的,而我的大脑却还没意识到。
2、有没有更好的方法?
关于迟到的同学,一个说上厕所了,一个说装水去了。我说了要抄书后(三小段话),其中一个利用课堂上抄,被我制止了,另一个还没交上来。学生被罚了,心情肯定不好,这节课的效果可想而知了。那么,我其实可以这样处理。先进来上课,不批评。下课后,把他们单独叫出来,询问情况,然后告诉他们上课迟到的坏处——打断了课堂、自己落下了上课内容、下次可能要受罚。再询问他们是如何安排下课时间的,指出其中不当之处。再和全班约定,从今天开始,迟到有哪些后果。
这样做的好处显而易见:学生正常上完一堂课,明确迟到的后果及自己该负的责任,并学会如何安排时间。
关于吵闹的同学。多数是晚修最后一节课开始吵的。我要做的是分析,为什么前面两节课比较安静?因为在做作业。最后一节课为什么吵?因为作业做完了、没事做了。说到底,还是学生不善于安排时间的问题。那么,我要做的,不是不停地要求学生保持安静,而是去引导他们做完了作业,可以复习旧知、预习新课、看课外书等等。
如果没有反思,面对问题时,我们采取的措施就总是脱离不了固有的思路。就像笼子里玩圈子的仓鼠,陷在圈子里不停地转、不停地转。
反思,就是让转动的圈子停下来。利用黄金思维圈,不仅能从圈子里脱身出来,还能找到新的、更有价值的方法去解决问题。重要的是,在解决问题之后,思维能跃升一个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