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知道你有没有这样的体验:有时候因为生活琐事感到烦躁,这时候,如果你去了解一些和大自然有关的事,比如看一部自然纪录片,往往就能重新获得平静。
今天,我就想跟你分享一个奇妙的自然现象。
我们国家的一艘科考船“探索一号”,在我国南海,发现了一个大约3米长的鲸落。
鲸落这个词,拆开说就是“鲸鱼的陨落”。这是一种自然现象,说的是鲸鱼死去之后,它的身体沉入海底,形成了一个小小的生态系统。
你可能觉得,大自然界的生老病死,这不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吗?怎么还算重要科考成果呢?
原因是“鲸落”是个很罕见的现象。
首先,要想形成“鲸落”,条件就非常苛刻。如果一头鲸鱼死在了浅海区,那么它的身体会被海洋生物迅速瓜分殆尽,只有当一头鲸鱼足够大,同时又落入足够深的海底时,才会形成鲸落。这次我们国家发现的鲸落,就是在南海1600米深的海底。
其次,由于鲸落的地点很随机,所以并不容易被发现。事实上,自从这个概念被提出之后,国际上只发现了不到50个鲸落。这次在南海发现的鲸落,是我国历史上的首次。
但是,我和你介绍这件事,并不单单是因为它罕见。如果你了解鲸落发生的过程,你肯定会感叹大自然的奇妙。
鲸落的形成,并不是一瞬间的事,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我在文稿中插了一张示意图,你有兴趣可以边听边看。
在鲸鱼死亡之后,随着它的身体慢慢沉入海底,有40多种食腐生物会聚集在它的周围,大快朵颐,这个过程会持续一年之久。
在鲸鱼90%的肉被吃掉之后,紧接着,会有20多种体型更小的动物出现,消化鲸鱼剩下的组织碎片,相当于“捡漏”。这个过程又会再延续两年。
但是这还没有完,在鲸鱼的骨骼都被啃噬干净的时候,大量的厌氧菌会进入鲸鱼的骨骼中,分解骨头中的脂类,产生硫化氢。这让一些细菌可以繁殖,而这种细菌让海底的蛤类、海蜗牛一类的生物繁衍生息。
我看到数字说,鲸落的整个过程,可以长达几十年甚至一百年,而在北太平洋中,就有至少12490种生物是依靠鲸落生存的。毕竟在200米以下的深海,阳光是无法照射到的,生物要获得能量很困难。
所以科学家会这样比喻,一头鲸鱼的陨落,对于海底的生物是天降甘霖,而每一个鲸落,都是大洋荒漠中的一片绿洲。
听到这,你可能会想到一句诗,叫做“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在这里我也跟你分享另一句诗:鲸落海底,哺暗界众生十五年。
之前看到过一句话“鲸落于海,星沉于洼,风隐于密林,蝉鸣漏进夏至”
鲸落顾名思义代表着一条鲸鱼的陨落。带着浓厚的悲壮色彩。但却因为鲸落的出现,却给暗无天日的海底带来了百年的繁荣。
生于天地,死于天地,最后赠予自然。这是一个浪漫又温柔的奇迹。
鲸落十里,万物众生。人间最美,不过鲸落。
鲸落,是大海赋予鲸鱼逝世的庄严仪式。当鲸鱼在海洋中死去,它的尸体会慢慢沉入海底,然后用他的尸体,创造出一套属于它自己特有的生态系统,这是它对海洋最后养育它的回馈。一座鲸的尸体可以供养一套以分解者为主的循环系统长达百年。
“鲸落”,一具鲸的尸体就这样被人们赋予了意义,起落之间,死亡也是一种重生。
这是它留给大海最后的温柔,化身孤岛的蓝鲸。
我想在梦中
或见一条鲸——一条小鲸
将波涛当作摇篮
在深海中安睡
与暗流嬉戏
于是我怀揣着这条鲸
伫立于那岩石上
迎着湿漉的海风
久久凝望着浪花
追逐乳白的细沙
我看我的脚印一串串留下
又被夕阳渐渐融化
我见那余晖游离于起伏的波涛上
不觉把神思编织成光
与其一同徜徉
老鲸向小鲸说
请宽恕我落入这海
请不要告诉我身后蛰伏着什么
请让我望着海面跃动的光
裹上静谧流动的海水
安然消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