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学习如何分析“失败”,预防最后一个风险-填表
一、请尝试用TMBRT模型分析自己的一次“失败”。
我的一次失败:
我一直想尝试提高自己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但一直没什么行动,可能是自己太懒了吧,平时上课口语还凑合,因为不是专门的口语课,教大学英语课堂上说口语还能应付。去年有一天听一位很牛的教英语的Bingo 老师做分享,接着关注了他的微信公众号。在公众号上听了Bingo老师发的语音,感觉他的口语真是太地道了!听上去和英语本族人一样,很是羡慕。
有一天,Bingo老师在公众号上宣布:他推出了看《老友记》练习口语的课程,大家看视频,老师精选每一集的句子来解读分析,边练边听边学,历时半年快速提高口语能力。我想:”哇,好呀,看美剧练口语,这个方式我喜欢!“很快报名了,心里估摸着:每天看一集,在老师的带领下,口语水平应该可以上个大台阶。
带着这样美好的憧憬,我开始了第一天的学习,看了《老友记》第一季第一集,觉得真有意思!情节轻松搞笑,幽默风趣,充分展现了美国社会的风土人情。里面的对话太快了,好些词和句子太口语化了,根本没见过,和我以前学的都不太一样。几乎每听一句,都要重放几遍,才能完全听明白,再加上查字典,听老师的讲解,琢磨体会。一集认真学下来,几乎要2个小时,虽然每集才20多分钟。后来,随着做的事情的增多,要听微课,参加幸福俱乐部共读等活动,顾不上看《老友记》了,这样就落下了。现在能做到一个月看一集就不错了。
现在回过头来看这次失败的习惯养成经历,按照TMBRT模型来分析:
动机:想提高英语口语表达水平。
行动:暂无。(因为不知道从哪里开始,以及事情繁多,精力都集中到重要紧急的任务上去了)
触发器:看到Bingo老师微信里的通知-看《老友记》练口语。激情一下子被点燃了。
触发器引发的行为:报名了课程,每天看一集《老友记》,跟着Bingo老师练习。反复看反复听、说,查字典,记摘抄句子。
奖励:看美剧,欣赏演员精彩的表演和地道的口语,很舒服,很开心。知道了很多英语口语词汇的惯用法,有些成就感。
触发器的敏锐度:没有天天看,奖励的频率不高。(只有打开电脑,点开收藏夹里的视频网址才能看到,手机里看不到)
综上所述,这次习惯养成之所以失败,原因有三点:
1. 行为的复杂程度比较高,耗时费力(学习一集需花费2小时),需要动用大量脑力,所以在开始阶段的新鲜感过了后,不容易坚持做下来。
2. 奖励的程度不高,仅仅是看美剧时感到轻松愉快,以及搞清楚词语用法后的快感。在口语流利程度上成就感不高。
3. 触发器敏锐度不高,Bingo老师每天发一条语音的解读,但不打开听课群,不输入每集的代码,就看不到语音消息,也就不知道按照每天一集的进度,现在该看到哪一集了。而且没有社群学习,都是一个人学习,并不知道其他小伙伴看到哪里了。
二、请书写第三天学习活动后的感受,与你有何关系?产生何种影响?
一)老师说道解决习惯养成中的痛点问题有这样几个步骤:
1. 觉察
2. 澄清
3. 处理
4. 解决
我反思了下,很多时候我只做到了觉察,觉得这件事情又落下了,好几天没看书了,有一段没有检查收集箱了,印象笔记也好几天没看了。但后面的没细想,为什么没做了?什么原因导致的停顿?
以前的话,基本上就是简单想一下:没时间呗,事情多忙呗。现在看来思想不能懒,还是要具体问题详细分析,打破沙锅问到底,一步步问“why"追问下去,才能挖出问题的根源。2、3、4步分析时不能只在脑子里想,一定要写下来!
二)后来,老师讲了”不想做“的原因:
1.在HALT状态下(Hungry,Angry,Lonely,Tired)
原始自我会非常强大,这时”理性的我“和”小我“无法分离。我感觉很对,累了、饿了以及生气时,一般人是无法正常做事情的。只有吃饱了,睡好了,心情平静下来了才能恢复”理性的我“。关于”Lonely(孤独),这个对我的影响相对其它三个倒不是很大,当然,在一个充满正能量积极向上的氛围中,我的能量更能被激发,更有冲劲。
2. 内心缺失“标准”,没养成“设定标准”的习惯。
我同意。我一般对很重要的事提不起精神做,没做,首先的原因是累了,困了,就是上面所说的“HALT"状态下。如果精力充沛,也有时间,不想做,主要是因为不知从何做起,下一步行动是什么?也可以说是“完美主义”在作怪,只设定了“高标准”,没达到,就不想做了 。其实可以设置“灵活”的标准,起步阶段不要太难,如学习《老友记》练口语,低标准可以是“全部看一遍”,仅了解剧情;中间标准是看完全集,学习一个新句型;高标准是把所有新句型学习完并练习到。
3. 事情的意义没想清楚,盲目开始做,没有坚定的信念。
老师告诫我们做一件事情之前,一定要先想清楚为何做它?你做这件事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到底要不要做?值不值得做?做它是否正确合适?把这些在一开始就想清楚,想清楚了就坚决地干,不回头!最怕的就是事先没想清楚为什么做,就一头扎进去,做着做着就开始纠结:“好累啊,怎么这么麻烦啊,早知道这样就不做了。”等等。但是放弃吧,又不甘心,算了吧,还是再坚持一下,前面都做了那么多工作,中途放弃划不来,已经投入那么多时间和精力了。
所以,千万记住了:在做之前想清楚意义,到底做不做?一旦决定做了,就不再纠结值不值,不再想意义,只想着行动和方法。
特别喜欢老师说的一句话:幸福的人,别纠结,不内耗。
三)如何避免瞎忙?
“忙”的关键原因:没抓到重点。
想想看,确实是这样。整天在做一些救火的事,一堆鸡毛蒜皮的事情,很累,一刻都没停,忙完了做下来歇息,回想今天都有什么成果?好像没什么拿得出手的,跑跑颠颠一天就这么过去了。
还有一种情况,力量没有集中在一件要紧事上,什么事都做了一点,但都没做完。一天下来,A项目完成80%, B项目完成50%,C项目完成10%。所以感觉做的事情不少,却没有成就感,人也不轻松,心里疲惫。因为都没有100%完成,那些事还盘旋在你的脑中,没有一件完完全全能放得下的。
所以,为了避免像无头苍蝇到处乱窜,必须有所侧重。每一阶段重点达成不同的目标。
1. 选一个你价值最高的领域,在这个领域完成一件事。不能所有东西都要,资源不够(时间、能力、精力)。所以,我本月侧重网上教学上的积累,完成4节课的录制。
2. 阶段性调整。本月就把录课的事做到底,其它的事完成多少是多少。
四)建立“风险库”和“问题库”。
永澄老师一直强调"风险防范“。有的风险是事先想不到的。那么在出现问题之后,就需要仔细分析问题,思考:今天的问题是什么?是怎么发生的?未来该如何预防?
问题:昨晚没有”早睡“,23:15才睡。。
问题发生的原因:前面事情没规划好,没看周计划,有的事情想起来,都快到截止日期了,就急急忙忙地做,如看《搞定1》第十二章。还有衣服堆了好几天没洗,在补习没得换的了。一休息就看手机,耽误很多时间。前松后紧。
如何预防:断网不看手机。每天看周计划和月计划,每天先完成三件事。
从而可以养成:要事第一的元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