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稀记得,我第一次站在“青蓝工程”的比赛讲台紧张到哆嗦,旁边和我一起新入职的老师落落大方,陈校长亲切地夸奖:“倩楠天生就是当老师的料呀!”从那一刻起,我大概就已经知道自己不是天赋性选手。
可仅仅知道是不够的,知道问题却不去修正,破窗效应就会在各个方面蔓延开来,我兵荒马乱的教学生涯深刻地印证这一点。
开学第一天,我和风细雨的声音就淹没在一年级小朋友的说话声中,班级里吵吵闹闹像菜市场,我脑袋嗡嗡的,甚至找不出来谁在说话,想抓个典型都很难。
肖老师路过我们班,实在看不下去啦,塞给我一把小纸片,我打开一看,每个小纸片上都有一枚奖励小印章,我马上意会到用意。于是,我用小纸片表扬坐姿端正的同学,表扬到第三个同学的时候,整个班级都安静下来啦。
表扬的确是一个好方法,但是时间长啦,学生们摸到套路,也就会觉得没意思,没意思啦就没有人参与,没人参与,表扬就不起作用啦,后来,我的小红花也弃之不用啦。
这三年,我一直在网络上听一个名师讲管理班级,看她用各种各样的表扬方法。
前段时间,儿子跟着我在学校住了一段时间,儿子的数学老师给孩子们算积分,课堂回答问题算一次积分,作业按时交并且及时补错算积分,周末算总的积分,如果没有达到应该的积分,就要把周一到周五的作业重新写一遍。
我觉得这样的方法挺好,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否可以应用在我自己的课堂上。
今年,我又开始兴致勃勃地开启表扬之路,像我孩子的老师一样,使用积分兑换的方式,三次默写全对,可以兑换一个小小的吃的。
我想了好几天,终于鼓起勇气开启了新模式下的兑换,我还记得那天晚上的情景,反反复复的,我忐忑不安,因为一旦开始,就要不停地坚持下去,这是我最担心的一点。
第一次兑换就这样平平淡淡地过去啦,我故意没有去提这个事情,想淡化学生的求积分心理,因为我很清楚他们的目标不是积分,而是成为更好的自己,如果我一遍又一遍地强化积分,会打磨他们内在的学习动力,久而久之,学生写作业都会是为了奖励,会与原来的初心适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