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经过两位周校长和大队辅导员王老师的介绍,得知这里蕴藏着“诗、酒、茶、棋、石”的文化内涵,那“诗林”的存在也便是一种证明吧。
“诗林”一直通往乌江,路途中树立着各种石碑,石碑上印刻着由诗社成员所写书法,苍劲有力,入石三分,更可贵的,每一首诗歌皆为诗社成员所作,带着崇敬,再远眺乌江,那清净的水面,那层峦的山脉,“诗林”的意气怎不由此而漫游?
此时,与当地文化拥抱了满怀……
今早,带着这份气息,7:30在学校门口和两位校长一同迎接孩子们的到来。孩子们衣着整洁,也按规定佩戴红领巾,非常有序地排队进入校门进行测温,让我惊讶的是,似乎没有一个学生调皮捣蛋或者奔跑追逐的。
可能这也源于周校长对孩子们于细节之处的关怀吧!一个小可爱拿着一个大口罩,怎么佩戴都不合适,周校长见状,边教授边帮孩子把口罩带打了结,为其佩戴。此时,周校长更像一位仁慈的父亲,以自己的行动表达对孩子的仁爱……
又过了好一会,果真如校长所言,这里的学生没有问候的习惯。好不容易,一个学生说了声校长好!抓住机会,征求与她合影,留下表扬的依据。大概30分钟过去了,仅有两名学生与老师问好,这也是敏锐的周校长期待启发学生进步的地方。
那怎么办呢?学生怎样可以做到进校门和在校园内遇到老师会主动问好呢?我们商讨了一些办法:
1.直观引导:拍摄问候礼视频,班会课进行全员学习,引导学生带动学生,促使学生掌握问候方法。
2.示范引领:老师先起到榜样示范作用,大队辅导员王老师先做到主动跟孩子们问好和道别。
3.正面强化:记录主动问好的学生姓名,大课间时进行表扬并让大家给主动问好的同学和自己送上掌声。
此外,除了文明礼仪方面,还商议了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的有效机制:通过每日常规评比,每周一小结、每月一总结,再通过广播表扬、加分激励、年度荣誉评选等方式让班主任和学生们更易于接受和践行。
其实,无论我们再想出怎样的好办法让同学们养成好习惯,都不如班主任老师们的谆谆教诲,都不如问需于童、问计于童……你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