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老人常说,“会捣鼓捣鼓十七八,不会捣鼓捣鼓尿娃娃”,意思是,孩子还小,不用多给TA花钱,长大了再注重给予TA的生活品质。同样,对于幼儿早期教育,老人们也常常抱着“顺其自然”的心态,并不支持从很小就给予孩子启蒙。
好长一段我也是这么想的,认为学龄前玩好了就行,不用在意会不会什么东西,该会的自然就会了。直到去年暑期,面临宁宝九月马上入园前,我才意识到把孩子扔给老人的结果是什么——一个“霸道小主”。我匆忙给她报了早教班,却最后因为后悔太昂贵而退了。诚然,如果我们多抽出时间自己教育孩子是最好的,可如果明知自己没时间也即将错过孩子某个敏感期而无动于衷,那就分明是不负责了。说白了,当时我就是“心疼钱”了。
“心疼钱”就是舍不得给孩子的成长投资,而有时,孩子各种敏感期就这样在舍不得中消失了。
2、
承认了以前的“心疼钱”,我们就想办法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豪爽”一下吧,你看看我的转变是什么。
宁宝入园后第一个寒假的最后一天,小家伙有些恋恋不舍,但打早也在嚷嚷想念幼儿园的老师和小朋友了。我知道这个寒假她过得不错,因为只有过去的每一天都过得愉快,她才会认可这个阶段的自己,也才能充满期待地迎接未来的每一天。这不正是当初童年你我的心态吗?
幼儿的寒假应该怎么过?没有标准答案,只要孩子得到身心的健康快乐就好。如果爹妈有时间陪伴,(比如教师父母),自然陪着便是最好的选择。
如果是普通双职工家庭,除了过年那几天,实际孩子放寒假时却是自己最忙碌之时,这种情况下,我认为与其把孩子丢给祖父母,莫不如给把Ta交给专业幼教机构,比如开设寒暑假全托班的特色园。大多数入园前由祖父母照看的孩子都多半养成了一些不好的习惯,比如不午睡、吃饭要人喂、爱使小性子……,老人对此一般一笑而过。当然,隔辈之爱只能感恩而不可抱怨,那么与其让老人受累不讨好还不如花点银子给孩子以更适当的、更专业的培养。我认为偷点这样的小懒也不算可耻。
由朋友推荐,经过考察,我们把宁宝送进一家少儿英语培训机构,这个幼儿园式的寒假班正合我意,每天的活动挺丰富,饭菜也不错,当时我们的想法很简单,孩子吃的好睡得好玩的好就行。至于此机构主打的“全天浸泡式英语”、“外教小班教学”,我们全然忽略,顶多算是附加值。
我们关注的是宁宝会不会半途而废,会不会再次产生分离焦虑。没想到孩子非常喜欢这里,每天高高兴兴地去,开开心心地回,而且不知不觉的学会了不少英语儿歌、单词和句子。
2、
而我的心态,就在她童声同气地说着英语时,慢慢变化了。
进入公立幼儿园之前,我对于怎样培养学龄前孩子的想法一无所定,也没仔细想过。通过对孩子幼儿园办园理念(爱、自由、规则——即培养孩子的性格、情商、好习惯)的了解和对儿童心理学的基本学习,这个寒假之前,我们大概是奔着“让孩子痛快自在玩三年”的想法来的。不教算术,不学拼音,跟着幼儿园的节拍,耐心陪伴等待孩子自身的成长便好。生怕“揠苗助长”。
一个学期四个多月,宁宝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变化,分离焦虑期过后(前后大概两个月时间),她开启了加速成长模式。从“什么都靠抢的”变为“征求他人意见”,从“我想跟谁玩谁就必须跟我玩”变为“我可以和你一起玩吗”,从“所有的都是我的”变为“好东西要分享”。孩子一旦进入主动学习状态,她的进步是很快的。以前她排斥认数字、认字,忽然有一天她感兴趣了,也忽然就会了。
这个时候的我,是个认认真真的“观察者”,欣喜于孩子的点滴变化,也在注意自己的言语和行为,所谓“言传身教”,但还算不上有“清醒的觉察”,更谈不上什么教育。但我开始进入“否定之否定”阶段了。
3、
如果说“观察者”是客观的,那么父母注定不可能一直保持“客观”。
那么我们的角色究竟应该是什么?
“引导者”,这个角色应该更为负责。
如果对于孩子的“潜力”不能发现,对于孩子某一阶段的“敏感期”不能及时加以引导,而只是一味的、无力地承诺给她“快乐的童年”,似乎也是不完善的。
相反的,如果人云亦云,不考虑自身经济能力和孩子个体特点,好高骛远,给孩子报太多兴趣班,给孩子过早、过于沉重的压力,似乎也有违初衷。
“初心”这个词又仿佛很奢侈,这个被推崇的神圣的情感很难在不断变化的条件下稳如磐石。
人有实现自我的需求,人的欲望是无限的。当低层次需求被满足,人们会不断提高自己的期望值,希望走的更远,站的更高。
对于孩子的期望也是这样。当我们只花了私立幼儿园三分之一的费用而得意时,我们的期望会较低,也会自动放弃很多“高级”的要求。而当我们敞开眼睛,接触到更多东西,或者看到孩子有更多潜力时,我们也不会刻意压抑TA的成长,我们定会倾其所有满足TA的成长要求。而当我们真的迈出这第一步,往后就再也不一样了。
当初我们报班时老师说,“报我们课程的家长都对我们要求很高,对孩子的期望很高,你们对我们的要求是什么,对孩子的期望是什么”?我和老公异口同声,“只要孩子玩的好就行”。那老师直夸我们“思想先进”。我和老公还笑别人,“三四岁的孩子别有那么大压力”。
现在亲身经历下来这个短短十八天的“冬令营”,我觉得人的变化有时就是一瞬间。
你花500元报了一学期舞蹈班,孩子不想去,你可能眼睛都不眨一下,“不去就不去吧”;你花了10000报了一个一年的英语班或钢琴班,孩子不想去,你会笑着对他说,“不去就不去吧”吗?
所以,承认吧,你还是会有“投入产出比”的考量。坚持这件事,有时不那么容易,就是你付出的不多,不在乎。比如有人说,我英语不错,可以买点原版phonics教材自己在家教孩子。是啊,我相信,我们有这个能力。但有能力不代表有毅力,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在这个时代是最好的选择。所以我认为,是不是值得,关键看你坚持下来了吗,坚持了就可能达到预期目标,废了就浪费了生命。
4、
寒假过去了,新的一年孩子长大一岁。有人说,你管不管TA,孩子都会长大。诚然,孩子内在的成长动力会推着TA一直往前,TA走哪条路,能走多远,不是我们可以决定的。
但“顺其自然”的心态,也要有“捋顺”的引导和适度的“发现”。幼年需要的养分特别多,看清你的孩子是哪一种土壤,给予适合的养分需要父母的智慧。
我们如果可以时常反思自己的作为,不断调整自己对生活、孩子和自我的期望,或许可以给予孩子更有价值的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