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播得热火朝天的电视剧《司马懿之军师联盟》最近结束了,但讨论的热度却丝毫不受影响。一方面这部电视剧颠覆了《三国》里给人们营造的曹操和不少人的形象,另一方面,这部剧以谋士为中心点,关于计谋与权术的片段确实值得深入探讨。
整部剧里能称之为亮点的地方很多,但最打动自己的,是曹操与司马懿的一次对话时,司马懿说的那一句简短的回答,“臣一路行来,没有敌人,看见的,只有朋友和师长”。
司马懿真的没有敌人吗?按照常理来看,他的敌人可谓不少。比如一直想害死他的杨修和丁仪,比如说“司马懿能用则用,不能用则杀”的郭嘉,甚至曹操在临死前也告诉他,自己想杀他的次数一共有7次。在对这一切心知肚明的情况下,他为什么却说自己没有敌人?
02
剧里杨修与司马懿斗了半辈子,杨修的抱负与其说是辅佐曹植做世子,不如说是通过曹植赢得曹丕证明自己胜过司马懿。但司马懿的目标却不在这,而是步步为营以实现自己的志向。从这点上看,司马懿也不会把杨修当做敌人。
杨修在仕途里一连犯了好几次大错,最终也因为擅自揣摩曹操的心意而招来杀身之祸。杨修临死前司马懿特意前去看望,并交谈一番。两人不仅同喝一碗酒,并且杨修将身后事托付给司马懿,那一刻,两人算是成了朋友。
司马懿从杨修身上学到的其实不少。一方面杨修的才思敏捷天下人皆知,跟聪明人在一起无时无刻都能学到知识。另一方面,好的教训往往都是由无数次犯错的经历中总结出来的,杨修犯的每一次错司马懿都见证了。在好学的人眼里,看每一件事物都能有所收获,杨修虽然处处与司马懿做对,但他却从中学了不少,可为师长。
“见贤思齐,见不贤自省也”也是说的这个道理,抱有学习之心,无论遇见的是好是坏,受益最大的都会是自己。
03
虽然是电视剧,但一部电视剧能如此火热,往往是因为让观众有共鸣。剧里如杨修的一般的人很多,如司马懿一般的却很少。现实亦然。
有位朋友曾经和我聊过一些他公司的事,公司有这样一种人(用A来表示):看谁都是带着挑剔的眼光,不是这里不好,就是那里有毛病。比A薪资高的,A嫉妒他们,也不服气于是当做敌人。薪资和地位不如A的,更加瞧不起,连话都不想搭一句。用一句话来说,感觉看谁都是敌人。
之后的事情可想而知,长期以来是A挑剔别人,后来公司开始挑剔A。不能容人,看谁都是敌人的坏处不仅体现在自己身上,还会殃及身边的人和组织。
但也存在那么一些人(用B来表示),B总能发现身边人的闪光点,只要某点能够让B认可,便足以盖过其余缺点。比B薪资高的人哪怕对B不那么友善,但B会认可其能力,于是始终在专业能力上向他们学习。对于在工作上不如B的人,B也不会有不屑的想法,B发现这类人往往在生活上会给予意想不到的帮助,工作之余可以做朋友。
04
韩寒在自己的书里写过,任何一条赛道,都有人在他们前面,也有人在他们后面,一条路上,充满了竞争者。只是有的人,把所有竞争者当做敌人,最终往往不会走得很远。而有的人,把前行者走过的那些坑当做是他们在提醒自己,把落后者一路拼搏的那种精神当做是他们对自己的鞭策,最终往往取得很好的成绩。
还记得苏东坡与佛印打赌,而后与苏小妹对话的故事吗?看别人是佛的人,自己也是佛。看别人是牛粪,那自己也是牛粪。心里有什么,才会看见什么。
同样,看身边的人都是自己的敌人时,那说明自己有一颗仇恨的心。一个总能从他人身上看见值得自己学习之处的人,一定心怀感恩与敬畏。这样的人,没有敌人,有的,只是朋友与师长。
喻立明,92年的金牛。只想以自己的眼光,去看这身边的世界。若我的文能让你有些许共鸣,便是最大的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