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情話說給左耳聽,所有的大人都曾是小孩,所有的秘密寫在日記里。
01.
文章是写给别人看的,难免在有意无意间有点忸怩造作。题目上的博人眼球,选材上的哗众取宠。文章是粉饰下的自我,一定高于生活。
如果想了解一个人到底爱谁恨谁,那么就去看他的日记吧,那才是最真实的自我。
许多名人似乎都有写日记的习惯,比如季羡林老先生,看他的清华园日记忍不住想笑,大师二十来岁的时候也是真性情,喜欢和同学们侃大山,也有自己的小情绪和就业烦恼。记得也曾看过周总理的日记,一个最初也迷茫过的热血青年。看看他们的生活,反观自己,发现成长的轨迹大致相同,那就是都在坚持写日记,这个习惯对我来说很难得,日记就像是陪伴我成长的最亲爱的朋友,是另一个我,可以安慰我开导我,能够分享生活的点点滴滴。通过日记,完成自我的对话和救赎。
02.
最早写日记是在初二暑假的时候,莫名多起来的无法述说的小情绪只能偷偷写在日记里。第一篇的开头就是: 八月二十九,朋友不再是朋友。末尾还有模有样的署名“叛逆仔”外加一串火星符号,叛逆仔是我的第一个网名,当时我估计连叛逆到底什么意思都不知道,直接复制粘贴的,可能就是因为字体设计的好看。后来觉得有点酷,就作为了日记的署名,日记里也经常出现“﹌≒因為熱愛,suδ以心甘情愿放dī姿τà” 这样的非主流的个性宣言。诸如此类的个性宣言日记里还有很多。十几岁的少女的认知明明就是天马行空,却非要把自己想成大人的模样。
当时网络在我的生活里初兴,那应该就是我和同龄人共同的非主流的时代,更像是自己无病呻吟的时期。
“少年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
刚开始的日记都是这样零零碎碎的记录自己懵懂躁动的青春期,现在看起来就是幼稚,太幼稚,但是又觉得自己可爱极了。
青春期的时候遇到的人和发生的故事,以后的生活里我再没机会遇到,却永远留在了我十几岁的日记里。
03.
后来写日记也是断断续续,写日记的第一个高峰是高三的时候,发现与他人倾诉都是暂时的出口,唯一的解脱仍然是自己静下来思考。称为思考简直太抬高自己,叫胡思乱想更贴切。高三的时候目光慢慢开始思考以后的生活,关于爱情关于学业的,日记里的自己是慌乱的漫无目的的,总体上知道自己应该努力,可是具体怎么努力又说不上来,当时的心智依然是不成熟的。面临着即将到来的高考,疲惫的自己和不思考方式的努力;面对着不够成熟的爱情观,迷茫的自己和自我强制的躲避。潦草的字体记录着自己当时不安分的又带几分狂躁的内心。
高三毕业,不出所料的复读,复读的时候日记的内容变成了考试成绩的记录,虽然这时候已经多了替自己分析前途的句子,看到思想在慢慢觉醒。日记里记录着自己当时班主任是如何教导自己:你偏科太严重,成绩太不稳定。
高四的时候并没写多少日记,每天都觉得很疲惫,学习压力不大,是自己时而提劲时而松懈地,心血来潮的努力和习以为常的懒惰折腾着自己,心始终没有完全静下来钻研,因此学习和生活都是浅尝辄止。不过可喜的是字体倒是进步了不少,高三的字体群魔乱舞,高四的时候字体不算美观,但是温婉方正,像个小学生一样规规矩矩。
04.
大学,面对着全新的生活与形形色色的人,思想开始如火山喷发,不再是拾人牙慧。自己又迎来了写日记的高峰。高峰指的也不是每天写日记,心血来潮或不吐不快的时候就会大写特写,有时书愤有时抒情有时就是感叹几句所见所闻,可惜自己没有什么大的文采,不能像那些大文豪一样,挥毫泼墨一挥而就,洋洋洒洒的写出来几篇千古绝唱。不过自己倒是也不在这些,自己写出来自己看,贵在有血有肉。大学期间的自己心已经静下来,开始指导自己的生活。在里面写自己的心酸,失落,也写自己的魄力和果敢,在日记里会愤怒于正义面前沉默的人们,也会感动于生活里别人给过的小温暖。
跳出自己的生活,审视自己,以局外人的身份告诫自己。
就像是那些将自己的善恶之心用黑白棋子记录的人们,我的正义狭隘我的勇敢和懦弱都被我收在了自己的日记本里,它就是我敬仰的精神导师,我的无话不谈的朋友,我密闭的青春和鲜为人知的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