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参加#感悟三下乡,青春筑梦行#活动,本人承诺,文章内容为原创,且未在其他平台发表过。
7月1日早晨6:30左右,一群穿着蓝白衬衫的孩子蹦蹦跳跳地来到了王直助教中心,据了解他们是这里的学生。一位名叫李清凤的学生告诉记者,她是二年级来到这里,现在已经读六年级了。她还说:“我很喜欢这里,王爷爷对我们很好。”
助教中心 一位老人的坚守
据了解,王直助教中心开办于1998年,位于安徽省宣城市泾县昌桥乡,19年来一直致力于收托当地的留守儿童,在这里的学生只需交每天的午餐费6元,其余都是免费的。学校的开支都是靠着它的创办者—王直的退休金支撑。现在共有30名留守儿童就读于此。学生间的年龄参差不齐,有二年级的也有六年级的。他们在助教中心主要接受国学教育,据学生潘维晨介绍,他们已经学习了《弟子规》、《千字文》、《三字经》等。三年级的李金铭说:“我很喜欢这里,喜欢来这里上课,喜欢听老师讲故事。”
已有84岁高龄的王直告诉记者:“我开办这个助教中心快有20年了。现在有30个孩子在这里读书,他们父母常年在外,有的家境不是很好,我就想尽自己的一些力量去帮助这些孩子。”他还说,“帮一个孩子,就是救一个家庭。”据了解,王直老人现由女儿照顾,每月有4000元的退休金,除去看病的钱,其余都捐给了助教中心。
“我们不是来当他们老师的,是来做朋友。”
2017年6月28日,经过3个多小时的颠簸,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赴宣城泾县“书香沁,支教情”支教团队来到了王直助教中心。据了解,他们此行的目的是在助教中心作支教服务。当志愿者们到达时,王直带领学生进行了简单的欢迎仪式,对于志愿者们的到来,王直表示很开心,他希望到来的大学生们能给中心里的留守儿童们带来积极的影响,他说:“这个课堂就交给你们了,现在是暑假,你们不用像正常老师一样,可以带孩子们一起玩。”
“你叫什么名字?几年级啊?”支教还没开始,志愿者们就开始尝试与学生们交流。志愿者朱明林说:“我们不是来当他们老师的,是来做朋友。”当地的孩子对于志愿者们的到来也是很兴奋,他们拉着志愿者们一起跳橡皮筋、玩跷跷板。当然也有的孩子比较害羞,志愿者还没聊两句就捂着脸跑走了,谢燕芳就遇到这个问题,她无奈地笑笑:“现在男孩子比女孩子还害羞。”
以书相遇 用爱传承
“大家把教材翻到第15页,我们开始讲《皇帝的新装》。”6月29日,来自安徽师范大学的志愿者王坤开始了他的第一次支教,他给学生们带来的是一则童话故事,他说:“这次支教,我也不知道究竟能给孩子们带来什么。但我知道,我可以给他们打开一扇窗,一扇联通外面世界、开阔眼界的窗。”课间活动时,王坤也会陪学生一起打乒乓、打羽毛球,他希望能和这里的学生做朋友,学生们都称他王坤“叔叔”。二年级的曹何苗说:“来这里的大哥哥大姐姐们都很好,尤其是王坤‘叔叔’,他一直在带我们玩。”
据王坤介绍,他们此次支教以书为媒介,和助教中心的留守儿童们交朋友,将一些好的书籍推荐给他们。记者从志愿团队队长谷雯雯得知,志愿者们共为孩子们推荐了14本书籍,除了经典名著还有童话寓言、传统文化、情感启迪,内容丰富,像《西游记》、《钢铁是怎么炼成的》、《绿野仙踪》等等。谷雯雯说:“这些孩子很喜欢书,有个叫徐雯的小朋友就经常粘着我们队的张一,让她讲《唐诗三百首》。”
在助教中心有这样一条标语:“走出国内,面向世界,我们的朋友遍天下!”这与志愿者们的心愿不谋而合,谷雯雯说:“我们之所以以推荐书籍的方式来支教就是想通过书为孩子们打开新世界的大门,让孩子们从书中了解外面的世界,对外面的世界产生一种向往,我们希望他们能‘走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