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3120
比起小说一目十行,读《儿童教育心理学》,得一个字一个字,看清,组成词后,再认真过脑,词连成句后,还得继续聚精会神思考作者想表达的本意。
虽然作者一直尽量在用最简单的表述方式,来阐述儿童的人格和心理形成的特征和原由,但我还是稍微分点神,便云里雾里,不知所云。
读这类书,需要不被干扰的情况下,认真仔细的思索着读。
本次阅读,是和小伙伴们在蜗牛读书里共读,刚读到引言时,就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从书架里一阵翻找,果然,和去年读过的一本书,作者竟然相同,都是阿德勒。目录,正文,附录,竟然也都基本相同,看来是同一本书翻译版本不同。
这本《儿童教育心理学》是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我之前看的版本是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的,叫《儿童人格形成及培养》。
自从做了那么多年校对,对于出版社的选择,我是更倾向于选题、修订、版式设计、排版、校对等等各方面都相对要求更高的出版社。
比如我更喜欢中华书局、商务印书馆、上海古籍、人教、凤凰出版集团、三联、中信等等出版社。
好像扯远了,言归正传。
其实,看到书名《儿童教育心理学》时,我的第一感觉是,作者试图讲清楚儿童人格和心理世界是怎样形成的。我们对此有所了解,可能会更有利于教育好孩子。
本书,字里行间,就像是充满智慧和爱的长者,不急不缓温和而有耐心的娓娓道来。
上个世纪初,就有这么好的儿童心理研究,说我们落后得太久远了,可能又会被喷。
满怀希望和喜悦的儿童,的确,学什么都又快又好,学习劲头还能持久。换句话说,教育,是要让孩子满怀希望和喜悦,而不仅仅是灌输,我讲你听。
教育者,首先要有同理心,其次才能谈教育。
看了一些关于孩子教育的书后,我最大的感触其实是,想要教育孩子,必须得先审视自己和自己的婚姻。
最起码,有稳定的情绪,平和的婚姻,再谈儿童教育,效果才会明显。
一个情绪时高时低,容易咆哮的母亲;父母总是争锋相对,口角不停甚至插枪走火动手动脚,谈儿童教育?怎么谈?!
至于单亲家庭,另当别论,不要钻牛角尖啊。
不过,想来能耐着性子读这书的,想必都是希望能更理解、生发更加多的爱意对待孩子的老师或者父母,一定都是能自我调节情绪,管理好婚姻的高手,当然,我不算在高手行列,只是初手小白。
当了妈妈后,看到孩子,便会心生柔软,跟孩子说话,边会不自觉的面带微笑,语气语调变得柔和、愉悦,比较不幸的是,家里那位猫嫌狗不爱的七岁多男孩,近来总是能成功的,让我提音量,拉尖嗓子吼叫,为此,学习本书,看能否提升认知,懂得孩子,不管他如何调皮捣蛋慢慢悠悠不爱学习只想着玩,我也能不吼不叫淡淡定定。
想着孩子应该像天使,怎么看着书里的孩子,心理活动竟是那么复杂。
落魄和被轻视的感觉、不确定的情绪和自卑感总让我们更渴望追求优越,从而获得补偿,臻于完善。
通过观察孩子对优越的渴望,我们能够看出他的全部野心。可能看的孩子太少,我真没感觉出家里两孩子有什么“野心”,感觉这词好重,后悔小时候没好好学英文,不然直接看英文版,或许会有自己不同的感触。
自我肯定的欲望过于强烈,会产生嫉妒心理。这类孩子容易养成一种习惯,希望自己的竞争者遭遇各种各样的厄运,不仅暗自希望对手倒霉,还会故意给别人造成伤害和麻烦,甚至不时表现出走向犯罪的特征。
真希望这样的研究结果没有根据,不成立!
怎么能孩提时期,就这样多的花花肠子呢?长大了还得了?
不仅如此,这样的孩子认为没有人可以超越自己,他会诽谤造谣、泄露隐私、贬低同伴,以抬高自己的价值。如果他对权力的渴望变得非常强烈,就会表现出恶意和报复行为,他们好斗而充满挑衅,时常目露凶光、勃然大怒,随时准备与假想敌对抗。
有点不想写了,不愿意看到世界上有这么凶狠的孩子。
今天先到这吧,调整一下情绪,往下读,接着再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