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来也巧,我在今年之前都并不知道清华大学有中国农村研究院这个机构。但是知道清华公共管理学院,大一时就开始去这个学院听讲座,大三下半年时对于报考清华公管硕士越来越有兴趣。因长期关注着清华公管的公众号,于是知道清华三农论坛并报名参加。那是一月十多号,在地图上搜清华大学大礼堂,骑着共享单车的我还迟到了几分钟。一片翠绿的草坪,一头是那有名的日晷,镌刻着“行胜于言”,另一头便是大礼堂。从外面看大礼堂,不怎么大,但是进去以后发现还挺宽敞的。这是我第一次来这里。
农业农村部副部长讲解着三农政策。背后的屏幕上,显示着他另外一个头衔:“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副院长”。很厉害呀,副院长都是国家的副部长,于是连忙上网搜索农研院的资料,并关注了公众号。上午大礼堂里,几位大佬依次侃侃而谈;下午设几个分论坛,各自在清华公管学院不同的教室,各位典型县的县领导来介绍三农工作经验。中场和结束时,讲台上下的观众排队加讲者的微信,和我一起来的一个朋友一口气加了五个县领导的微信。毕竟是清华,拥有从中央到地方的政界资源。这真是一个高层次的论坛。
几天后,看到了农研院招募实习生的消息。寒假在家期间,我专门上网学习简历制作的资料,专门照相馆去拍了正装照,几天后投出了人生的第一份简历。这时是1月27号。简历投递的截止日期的2月20号。迟迟没有消息,都快断了这个念头时,2月28号,农研院打来电话,通知我几天后去面试。面试是三点开始,我一点半就出了校门,两点左右走到了清华。在公管学院里从一楼逛到六楼,吟游着向往中的公管学院。两点半到了农研院的门外,在电梯口对面的沙发上坐下。几分钟后,老师从走廊走进了610办公室。看到了我,问我是不是XXX(我的名字),于是就让我先进来开始面试了。面试是一段自我介绍,然后老师问我一些基本情况,实习经历,和农村相关的经历,考不考研。两个女老师,一个对另一个说“我觉得挺适合的”。之后问我可以实习的时间,然后让我回去等通知。不久后老师打电话通知我,每周周三周四周五这三天过来实习。招了两个实习生,另一个是周一周二过去,是北师大的女研究生,几个月里,和她只在一次三农讲坛上见过一次。
在农研院,做的是一些办公室的行政辅助工作,俗称打杂。不发清华证卡,但早上来清华一般不被拦,有几次被拦则说“我在公管学院实习,没有证件”然后就放行了。最后一周的周二中午,有朋友在邀请大家去清华吃饭,却没有来门口接,我骑车在前面,到门口时被拦了,也说说“我在公管学院实习,没有证件”,于是就让我们几个人进了。老师们给我安排的活并不多,工作压力很小,没事的时候上上网看看知乎,过上了闲适的办公室生活。刚来的两天干活太卖力,老师们连喊我不用太拼,别累着。办公室人不多,氛围也比较轻松。三农论坛,三农系列研讨会,博士生论坛,第一书记论坛,还有公管学院内部的培训活动,我都能参加,中午还管饭。作为会务工作人员,给清华公管的研究生班签过到并署了名,以农研院的名义给参与活动的研究生打电话通知时也被他们尊敬地称为老师,微信朋友圈的动态也多了不少和清华有关的内容。这期间结识了清华公管的硕士,博士,博士后,都是很优秀的人。硕士师兄是考研上来的,这在公管学院很难得,因为公管学院硕士来源主要是保送,每年硕士统考就几个名额;百度上搜博士师兄的名字,能搜到他的许多文章。旁听了研究生们的几次组会,听他们交流论文。这期间,对于公管学院的了解,比刷知乎能了解到更多。因处理文件材料,国内三农领域的机构和大佬,也都见过名字。
从3月中旬到7月中旬,中间回南方参加公务员事业单位的笔试面试,请假都能被愉快地批准,老师很能理解。这期间写毕业论文,一直没有确定话题。来了农研院以后,决定就写这方面的,后来还请教了在第一书记论坛上加了微信的一位处长。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毕业后的出路也渐渐地确定了下来,实习也逐渐结束,愉快收尾。几个月来,是有很多收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