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5-10晋瑗紫藤家园2017
1
你说自己每天忙着好像去赶死一样。
你说你很焦虑,很着急,只要早上睁开眼就生怕一天的时间浪费过去,生怕一天的时间不够用。
早上6点起床便打开手机刷微信,看公众号,听晨读音频,听提神音乐,听人民日报播报,看公众号里又有什么新文章、新热点、新主题,刷下朋友圈看别人在关注什么,顺便给朋友圈点点赞(礼尚往来嘛)。
工作空隙到处找素材,选稿排版。2个公众号轮流登录,原创号还要憋破脑袋去码稿。
看着床头躺着两本书,一本是一年前买的,断断续续看了大半,另一本是半年前买的,只翻了两页。
办公室抽屉旁边也放着两本书,一本是一个月前买的,一本是两周前买的,都没翻开过。
健身房已经一个多月没去了,每天下班都是最后一个离开办公室。
晚上回去等把2个公众号稿子推送完,又急着去追热播剧。
你追剧追的理由光明正大,说打开网络那么多铺天盖地的都是关于《人民的名义》的热点和评论,自己不去亲自看看就理解不了那些热文的追捧角度和深度,想学习别人怎么写文就得去多关注点时事热点。
所以每天晚上把自己熬到将12点才睡。白天的工作疲疲沓沓,一门心思放到了公众号上。开始是热情无比,慢慢的趋于平静,再慢慢的快有点失望了。
你说,看到群里那么多人狂轰滥炸式的互粉,互阅,互赞。好像那些人一天24小时不吃不喝都泡在微信上,开始也想和别人去互动下,慢慢的觉得做个号这么没意思啊,处处都是急功近利,干脆她把群信息屏蔽了,总算清静点了。
可打开QQ一看,一百二三十个群同一时间在闪烁,应接不暇啊,不知道该先点开哪个看,电脑都曾一度快要崩溃了。点开发现不是广告,就是闲聊扯淡的。你说这么会有这么多的闲人啊,我都快忙死了,还有这么多闲人在上面扯淡。真是不公平啊。
不过打开QQ群,人家也不是纯粹闲的无所事事,不是写手接稿,就是平台发稿接单,要么是吸粉,反正都是想赚钱的。进群的目的肯定有两个,一个是想赚钱的,一个是想赚免费信息的。
打开微信上曾经关注的几个比较喜欢的大号,里面也时不时的推一些广告,不是卖书的,就是卖课程的。还有卖讲座的。你也一度热情十足,兴致勃勃的按照大咖们的方法去听过几节付费课程,听的时候热血沸腾,听过后好像没什么变化。依旧是拖拖拉拉,疲疲沓沓。
也看到了大咖们热火朝天的忙着缴费进社群读书,写作,坚持打卡21天,日读一本书,日写一篇文,日诵一篇稿,目的是督促大家养成良好习惯,如果中途哪个人退缩了,那入群费充公,如果坚持到最后,并且能按时完成任务的,退还入群费还另外有奖励。看来,拖延和懒惰的习性几乎是人人都会有的顽疾啊。
你问一个有8万粉丝的公众号小妹怎么坚持2年每日更新8篇的,小妹说有钱赚啊,你才明白利益驱动比兴趣约束一个人坚持更有效。
于是你又忙着到处去取经,找方法。但得到的几乎是同一个声音“坚持”。
2
于是你更忙了,忙着看视频、听音频、阅图文,你说现在真是知识经济大爆炸时代,不用去北大,打开一个APP 就可以听北大经济学教授讲授关于经济学,时间学、成功学、财富等等知识类的课程。到处都是签约作者,售书现场,公开课发布会……可以获取知识的途径越来越多了。
眼前越来越眼花缭乱了,要学的东西太多了,这个是必须学的,那个是应该会的。心也越来越焦虑了,越来越迷茫了,总抱怨自己连看会书的时间都没有。
3
回想20年前,没有网络,没有手机,没有微信,没有QQ。就一本“读者文摘”都被传来传去翻看成抹布。
回想起15年前刚到深圳打工,一本3块钱的《打工文学》被从头到尾一字不落读完,还偷偷记下了作者名字和地址,给作者写信交笔友。
15年前的每个晚上都会按时收听深圳交通电台一个情感类节目“夜空不寂寞”。
15年前每个周末都会有大半天时间去厂里的阅览室,或者走2公里去镇上书店买书。
从前写一篇文章要思前想后一番,写写改改,改改写写,至少要三五天。
现在的稿子是流水线式生产,一天几十篇,原创每天写一篇。
现在的日子忙忙碌碌,像只停不下来的陀螺,像只无头乱撞的苍蝇……
无意中翻读到木心写的一首小诗《从前慢》
从前慢
木心
记得早先少年时
大家诚诚恳恳
说一句 是一句
清早上火车站
长街黑暗无行人
卖豆浆的小店冒着热气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
车,马,邮件都慢
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从前的锁也好看
钥匙精美有样子
你锁了 人家就懂了
以前的日子好像过的很慢,慢悠悠的,但让人不觉得是种浪费!
我们都渴望生活中有一份从容和自由。
都希望忙的有条理,有节奏,有意义,而不是去忙成一团乱麻。
只有”断舍离“才能体会”从前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