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朋友圈的世界样子,大家还记得吗?
在我的印象中是这个样子的,大家通过短信和电话进行移动通讯;通过QQ作为日常社交和沟通工具;
当时大家逢年过节都是发短信祝福的;和家人朋友需要约定好时间,进行QQ视频聊天;
很多朋友喜欢写QQ空间记录感想和心情,并用QQ相册储存和分享相片;那时候娱乐总是离不开电脑,看视频,聊QQ,看新闻...
没有充电宝,手机的电池很耐用。
这样的记忆不能脱口而出,起码我是做不到。
现在的样子很容易说,因为我们都在其中。
已经使用微信5,6年啦,不知道什么时间养成刷朋友圈的习惯。
客观的来说,关注朋友圈的行为反应出 一个人内心的寂寞。
微信却像一个治标不治根的特效药,每次用都很舒服,立即缓解,使我们越来越依赖他。
当然这句话等于白说,在现在的社会中,几乎所有人都是寂寞和焦虑的。
微信帮助我们筑造了若干个圈子,如同事圈,校友圈,兴趣圈等等;在这些圈子挤满日常时间的过程中,挤走了寂寞时间,让我们感觉到“满满的存在感”。
这种存在感,即时一个人再卑微,对于社交,被尊重都是有强烈的需求的。
从这个角度上讲,微信不是通讯工具,如果他是的话,就和电话一样,是点对点的连接。今天看到网易云音乐的一句文案,“你那么孤独,却说一个人好”。如果我为微信写文案的话,“你那么孤独,却说不需要朋友。”
是如何把我们圈住了呢?
微信这在方面无愧是社交的霸主,这么多年,多少江湖风云人物都想做到,可惜极少数成功。现在的咕咚运动,下厨房,钉钉等,都想做某一领域的圈子,但是始终不敌微信,大家还都活跃在微信中。他们始终还是单一的工具。
1.谁都怕无聊
首先即时通讯的功能,带给我们更大量和实时的信息,文字,语音,图片和视频等方式的信息量的增加,就增加了沟通的话题。这种话题应该较之前多数百倍,分享信息的快捷,加上很容易的组建群聊,使我们从无论从外部APP,现实场景,朋友分享,还是公众号等话题产生,我们被动接触到的话题信息量是巨大的,促使我们在朋友圈,群聊中进行讨论,或者做一个话题的制造者,组织讨论。从而巨大的话题和讨论中,我们能感受到沟通中的各种感觉,有趣,开心,好玩等等。
2.社会性动物,都有维系社会关系的本能
微信的即时通讯,是基于各种社会关系的。并不是像电话一样随意拨打任何一个电话。微信的社会关系不想之前的校内网,是基于某一属性,如“同学”之类的。如果是普通的同学,同事等标签属性,QQ已经做了好多年,谁没有几个同学QQ群呢。微信则很厉害地把实时的各种场景关系中的人加了进来,如去运动时,聊上几句的新朋友,加微信;在电梯里,聊了几句的邻居,加微信;促使我们不断地去把线下的社交关系,都添加到微信中。并且通过不停的话题,进行维系。即时有一面之缘,但是可以在微信中长久相伴。
3.谁没有虚荣之心呢
在人性中,都会认为自己有独特的地方,喜欢得到他人的认可,尊重和崇拜。朋友圈就是个很容易让你展示给大量的人的平台,比微博更能让你极其被尊崇的欲望,毕竟都是有一定关系的人。驱走了微博有陌生人在的不安全感。展示——得到评论和赞扬——回复——衍生其他话题沟通。其中还有个重要的工具,小红点,一直引导你去参加快速地去沟通,去看回复等等。如果换成是邮件中沟通话题,我想大多数人会延迟沟通,去思考,而不是被小红点紧抓着。
暂时的一些思考,希望更多人来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