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超级吉利的日子,我决定重新开启我的新一轮:每天写日记的计划
原因是因为,今天去参加了 《百年孤独》的读者分享会。
位置在南苏州河边上一个什么空间。找了半天找不到。其实在那个空间门口路过2-3次了。就是不知道在这个楼上。
给我提醒:搞活动的话,一定要给成员拉个群,发清楚活动的位置。
最后凭借我感人的智商。终于摸到了楼上。
分享者是两个看起来有点像讲相声的哥们儿。
一个戴眼镜,另一个也戴眼镜.
我听了一会儿,发现好像主要内容都讲差不多了。接下来就是我的主场了。于是我呱唧呱唧的问问题。立马炒热了现场的氛围。
就说搞活动怎么能少了我们ENFP呢?对吧。
因为大家讨论的话题跟加西亚 马尔克斯的自传《活着为了讲述》有关。
带领人就想问:你读过什么自传没有,你怎么看艺术来源于生活,推荐一本书之类的。
我分享的如下:
1,我正在读一本非常难读的《青年路德》,是埃里克森的书。发现这种精神分析的书都特别绕,感觉就是不想让人读懂的感觉。
但是发现不是自传。后来想起来杨本芬的《我本芬芳》《秋园》 引起了带领者的共鸣。
我说,我读的时候感觉,好像跟我的外婆那代人,包括我妈妈连起来了。
我发现自传的意义就是,我们都是历史的见证人,如果不记录,可能这些记忆随着某代人的消逝,就都遗忘了。我们父母一代,比较压抑,也不愿意跟我们说些什么,通过阅读了解也很好。
带领者说,他读过一本自传,传主为了了解父亲,每天跟爸爸聊天,父子关系都好了很多。
大家笑。
这段引起大家共鸣。
旁边的大叔有点悲观:我们都是小人物,写的东西只能自我陶醉。
我没说出来的话:其实我们的人生都是历史的见证人,我们的人生都是值得书写的,也有成为艺术品的潜质。
确实可能因为能力有限,不是所有人都能达到出书的程度。但是讲述和记录本身,就是一种表达。
同样也有疗愈作用。
我提到自己学习心理学,所以在读的《青年路德》其实是结合心理学的传记。
写作本身就有疗愈,表达,抒发的作用。
有个小哥哥分享:他17年每天写日记,已经写了24本了。
我想到我去年立的FLAG 每天写100字。已经断更很久了。
为什么喜欢打字呢?因为我现在的字,日记,已经丑到难以辨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