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刷了爱奇艺的戏剧新生活。
说到看这个综艺的原因基本完全是因为看到豆瓣上它的评分:9.3。当时看到的时候心里咯噔一下,不由的产生疑问:内地居然有娱乐综艺能做到这个分数?还是跟戏剧有关的。抱着这种怀疑态度去看了这部综艺。
说实话,挺惊喜的。
我并没有看国产综艺关注导演的习惯,所以看了之后才知道是严敏导演。个人是很喜欢鸡挑的,严敏导演是我对于内地娱乐综艺抱有唯一期待的导演。他导演的综艺有着浓浓的个人风格,戏剧新生活也不能免除。但我今晚想记录的并不是严敏导演的戏剧新生活多有趣,多好看。
当我看完三期的时候,就很想去豆瓣评分。但我忍住了,毕竟我没看到最新的,万一后面崩盘了呢。那会让我觉得我之前的评分是不公平客观的。因此我去翻了其他人的评论,后来我又去看人家发的长评。好几个低分的长评让我印象很深刻。其中有一个阐述了好几个观点:一、戏剧不赚钱这个观点不对,他大致估计算了一下收入;二、这个综艺最终目的还是被资本主义剥削;三、戏剧创新点不够,依旧老套;四、乌镇是制造幻想的乌托邦;五、参与者追求的戏剧浮于表面,没有生活经验。
这个长评底下有不少赞成的,特别是对于被割韭菜这件事,很多人表示同意,表示黄磊、赖声川高这个节目最终目的还是让自己以后在市场上更好的割韭菜。这个观点看似没什么问题,但从另一方面来说,还是有问题的。我这个人并不喜欢黄磊,甚至这几年对于他是讨厌。感觉这个人有点晚节不保的节奏。每天都在扮演好爸爸、好丈夫、好老师、厨子这几个人设,遇人就大道理。近几年也没什么才华,向往的生活抄袭,拍的电视剧能大火的也就高考那种题材,但在我看来能拍好很大原因是中国大多数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每个家庭都会或多或少经历,而且剧里面的孩子生活并不是大多数中国学生生活,能包含的大概算北上广一线中产上阶级家庭。不属于朴素深挖意义的电视剧,纯粹是包裹着甜蜜五颜六色的气泡。有点像套着偶像剧马甲的生活剧。
但这个节目我还是对他多少有点改观的。我不可否认一件事情,他做这个节目肯定是有私心的。不管是宣传他自己也好,还是宣传他所创立的乌镇戏剧节也罢。但在推广戏剧这个点方面,我觉得他的私心我都可忽略。没有哪一个人是圣人,人都要吃喝拉撒住,都要生活,要活着,这都要钱。但很多搞艺术的的的确确他们挣不到钱,仅凭信仰热爱坚持。有可能有些人会和这个长评博主有着一样的观点,怎么可能不挣钱!!话剧票都很贵!但我想说的是又有多少人会去看呢,以我在大麦的经验,最先卖掉的票永远是180、280的票价,再高就很少了。这还是上海。一个话剧票价普遍偏高还不愁卖,只有一个原因,主演有明星。明星效应才能带来这样的结果。但明星演话剧的往往是少的。这个节目里的参与者,只有修睿是有流量的,普通民众会因为不认识的人花钱去看不了解的话剧吗。就凭黄磊让话剧走入大众,让大家了解这一点,都不应该去抨击他割韭菜,至少他还是有点情怀的。日常企业老板割韭菜的时候,有情怀吗?万事万物要两方面来看,资本有割韭菜的点,但你也不能否认一件事:他给你提供了工资,让你可以生活。你可以去剥削这个点,但不应该全权否定。
戏剧创新点不够这个点其实我也能认同。但目前中国的市场就是这样,不仅仅是话剧,音乐剧也是。很多都是引进,国产自主创新的的确确很少。经典有经典留下来的原因,但创新应该要继续,同样不能拘泥于传统。但有一点要提一下,还是上面那个点,看的人都很少,仅能维持温饱的状态,何谈创新?首先就没有人看,不会有人还会去冒着担风险的责任去创新一个新的方向。创新在这种情况,根本是不成立的。饭都吃不饱,怎还谈精神食粮。其次我想提一句,内地文艺创作题材艰难。不管是小说、电视剧、电影、综艺各个都是,更别说小众的话剧了。创新首要条件是有个自由的思想环境。国人从小的生活和学习,思维已经严重固化了,更别提当下严控文艺内容这个环境下。创新是难上加难。
至于乌托邦,在我看来也不尽是吧。成立一个节,成立一个比赛,对于戏剧、对于表演者、甚至对于旅游景点都是共赢的局面。话剧肯定是做不到大多数人走进剧场看的,但还是要心存希望,不推广,不坚持,不理想,就没有艺术这个东西。同样这个观点也能针对第五点参与者追求的戏剧浮于表面,没有生活经验。我不否认一点,艺术需要贴进生活,表现生活。但大多数艺术都是浪漫的、富于幻想的,生活已经很苦、很现实了,如果我们能从生活中体会到慰藉,那还要音乐、文学、戏剧这些东西干什么。纯粹的贴近生活,那不叫艺术,在我看来那叫纪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