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摘抄:查理这种详尽的筛选过程需要很强的自制力,而且会造成长时间没有明显的“行动”。勤奋工作是至关重要的。他们花在学习和思考的时间上,比花在行动上的时间要多。这是每个行业真正的大师身上体现出来纪律和耐心的混合物:一种绝不妥协的“把手上的牌打好”的决心。正如他说过的,他的投资行为“结合了极度的耐心和极度的决心”。
首先强调“勤奋”是前提。与此同时,也要“更多的学习和思考,不要急于行动,一旦行动就坚定的执行下去”。我想到了自己,以前挂在嘴上的是“马上行动”、“答案在执行过程中会自然出现”、“想是想不出来的,去做才可以”... ...诸如此类的观点,不能说完全错误,但是至少不全面。正是我的片面和固执观点,让我在实际的的工作和生活中,犯了很多错误,做了很多有头无尾、虎头蛇尾、仓促开始、匆匆结束的事情,浪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也损失了不少金钱,更大的损失是辜负了很多人对我的信任。
一直以来把“勤于思、敏于行、慎于言”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时刻提醒自己,“广泛思考,快速行动”,现在看来,我的理解不仅狭隘而且有错误之处。
“勤于思”,不是我之前理解的,光花大量时间去思考,说的是思考要有深度、客观,不要主观的思考。我以前的思考大多是“我总是相信我想要的”思考内容,我的“思”完全是在自己的主观意念指挥下进行的,而且,我思考的层面浅、范围广。看似面面俱到的考虑到了,实际上狭隘、局限,还存在庸人自扰般的思考和自欺欺人的成分。书中也写到“别欺骗自己,因为自己是最好欺骗的人”,而我也恰恰犯了这个错误。按照我之前的理解,越是“勤于思”,我的错误的思考、认知,带来的危险反而更大,这已经在工作上暴露出来了。
“敏于行”,我以前的理解是“快速行动”、“一切思考都不如去实操”,我之前的理解存在严重的错误和片面。真正的“敏于行”,应该是“深思熟虑”过后的“三思而行”和“笃定坚毅的执行”,“敏”是行动时候的坚定不移、坚韧不拔、笃定。并非我之前理解的“敏捷,快点行动”。我之前的不假思索、盲目执行,遇到困难又轻易放弃,难免就会造成天天忙于收拾残局、“擦屁股”的尴尬局面。任何时候,都需要深度思考,慎重思考,不要急于行动,没想明白就仓促行动是我一大顽疾,也给现实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损失,过去的数年间,我的这一个毛病——未经慎重考虑、仓促行动、浅尝辄止、虎头蛇尾,始终在重复的犯错。为什么会虎头蛇尾、仓促开始又迅速结束?我想还是在决策和执行前,不够慎重,思考的不够,我总是自以为是的认为,让行动来回答,只有在执行的过程中才知道事情到底该怎么办?企图完全依赖“行动中”来给出答案,但这种代价太大了,而且造成了做很多事情都最终“习惯性”流产的局面。正确的做法是,先深度思考、先论证、先证伪、做预案,做好“检查”、“反向思考”,然后再决策,不要着急于执行,克服自己“马上行动”的偏好。做“检查清单”核对,做“扣动扳机前的最后检查”。一切就绪后,再去开始这件事情的执行,一旦到了决策与执行阶段,那就要坚定的、义无反顾的落实下去,再遇到任何问题,就要坚韧不拔的执行,克服重重困难,而不是我之前的浅尝辄止、轻易放弃。
这本书中有一个重要的观点,是“不做错事,就能成功”,所以,我告诫自己,克服自己天生爱行动的“多动症”,更不能乱干一气。要么保持安静,用大量的时间学习与思考,宁愿按兵不动,也不能盲目出击,不要轻举妄动,一旦决定行动,就坚定不移、坚韧不拔的出手。之前,我在这同一个问题上屡屡犯错,都说“不能踏入同一条河流”,而我似乎始终就没有“踏出这一条河流”。
“慎于言”,说来可笑,这方面我做的最差。天生好为人师的浅薄,和天生救世主心态的愚昧,让我时常口若悬河,对人滔滔不绝,逢人喜欢表达自己的观点,不管不顾对方的身份、背景、经历,甚至不关注对方是否愿意聆听,我独自一个人为了满足自己的嘴瘾,侃侃而谈,而且,说到激动处手舞足蹈,憋的自己脸红脖子粗,如一个只学会演说家的动作,没有演说家的思想的愚昧之人。我想之所以有这种状态,除了天生好为人师的浅薄,背后还有我的虚荣心作祟,刷存在感的潜意识。有时候,我也能意识到自己信口开河,时常也会后悔自己的祸从口出,但往往控制不住,不把话一吐为快就不爽,感觉憋得慌,现在想来,应该没有经过“勤于思”所以才会有过多的“不慎重言语”,话少不口若悬河,应该是一种内心笃定的境界,而我又一次的证明了自己过去的浅薄。
花在学习和思考上的时间,要比花在行动上的时间多。也就是告诉我时刻谨记“勤于思、敏于行、慎于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