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写作背景
列宁论述教育问题和共青团工作的著名演说。发表于1920年10月 2日在莫斯科举行的俄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三次代表大会上。1920年,苏联正处于从国内战争过渡到和平建设的转变关头。1920年春,在俄共(布)第九次代表大会上,通过了恢复国民经济的计划,提出了实现全国电气化的宏伟纲领。而当时广大青年和共青团的干部对于新时期的任务不很清楚,对于学习什么、怎样学习的问题也缺乏正确认识。
二、主要内容
三、相关材料阅读
[1]张卓,吴天江.新时代青年学习观探赜——基于《青年团的任务》[J].中学政治教学参
摘要:青年是国家发展的希望,是民族振兴的未来。早在一百年前列宁在《青年团的任务》中;紧紧围绕"为什么学习""学习什么""怎样学习"重大问题向俄国青年发出继续学习的号召嘱咐时代青年应培养科学的学习观自觉地"学习共产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重新温习《青年团的任务》这一经典著作,对助推青年塑造正确的学习观、树立强烈的担当精神具有深远意义。
[2]石路,明芳.列宁青年劳动教育思想及其新时代启示——纪念列宁诞辰150周年暨《青年团的任务》发表100周年[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20,39(04):74-80.
摘要:列宁的青年劳动教育思想是在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提出的,肩负着守正创新马克思主义劳动教育观、防范与治理苏联青年劳动价值观异化的历史使命。科学认识与理解列宁青年劳动教育思想,可以从为何加强青年劳动教育、青年需要怎样的劳动教育、怎样加强青年劳动教育三个层次进行分析。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青年劳动教育的重要论述为指引,深刻理解把握列宁青年劳动教育思想,进而加强和改进我国新时代青年劳动教育工作,需要坚持劳动教育的历史性与现实性的辩证统─,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辩证统—,劳动教育过程幸福与结果幸福的辩证统一。
[3]王万奇,赵付科.《青年团的任务》对时代新人培育的当代价值——写在列宁诞辰150周年之际[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20,39(03):22-28.
摘要:培育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时代新人,对于任何一个民族而言都是永恒的主题。100年前,列宁在《青年团的任务》中,以当时苏维埃俄国的现实需要为依据,向青年团提出了任务,明确了苏维埃俄国对团员青年的培养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重温列宁的《青年团的任务》,对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4]朱志萍.论《青年团的任务》中列宁的青年教育思想[J].思想教育研究,2013(03):30-33.
摘要: 列宁在《青年团的任务》一文中集中阐述了青年及青年团学习共产主义的系列思想。如何正确认识和判断形势、如何形成对共产主义知识的全面认识、如何加强共产主义道德修养、如何实现人生理想等四个问题,从理论到实践,构成了对青年教育的完整体系,也是《青年团的任务》一文的时代价值所在。
[5]金可溪.批判道德虚无主义提倡共产主义道德教育——纪念列宁《青年团的任务》讲话发表77周年[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1997(04):27-31.
四、感悟
一、读文缘由
这学期选修了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史,回溯马列主义经典作家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论述,对于列宁这一块,老师建议查找列宁关于思想政治方面的相关论述。然后我就想到了以前看过老师和万奇师兄写的这篇文章,里面有关于劳动教育和新一代人的培育等观点但是没有细读。后面读了文章,对写作背景,以及我国对这篇文章的学习有了一些了解。具体内容方面,里面有提到青年新一代人需要学习共产主义知识,现代化知识。不仅要学习书本知识,在学校里学,还要在劳动、实践、斗争中学,不仅要自己学还要带头学等。文章挺大篇幅在阐述共产主义道德的问题,当时看文章也有一些困惑。后面看文献的时候,才知道当时流行伦理道德虚无主义思潮。
二、一些小感悟
对于研究这篇文章的视角,多是从青年(时代新人)的培育视角。或许还可以扩大,跳出此文,对比中苏培育新一代青年的出发点落脚点基本内容等的异同等。
基于此文,可以看出一些现代化建设的启示。当时苏联基于青年思想出现一些问题和国建建设需要等,强调学习共产主义知识,现代化知识,电气化知识等,由小到大,还说了应该如何学等。
因此青年人更需要清晰我国建设所需的目标,青年一代人肩负的使命,青年发展面临的困境等,去有针对的进行培育。如何关心培育下一代,始终是个绕不开的话题,特别是基于长远目标,中长远目标,以及眼前目标。
青年一代在为何而学也是很困顿的,可能很多青年人并不知道为何而学,一开始只想想考个好大学,找个好工作等。现在有个词语,叫内卷(可能是大家基于同样的目标,更大的房子,更好的车子,更享受的生活,财务自由等,而在有限的圈子或者资源去无效竞争,竞争中又会产生焦虑,似乎越来越不幸福)
可能是现在的学习引导,似乎没有了那么高大上的理念,如马克思选择为全人类的幸福而工作,周恩来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小时候的梦想的科学家……
另外还有一个感悟:不要做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这也是列宁所反对的“只关心自己,不顾他人”。把眼光放远,或许“阶层”交流、流动很好。他可以是高校的学者,也可以是扶贫书记,可以把光和热都分开发散。社会需要这种交流互动机制,教育也是,广东高新聘请清北人师当教师,其服务的大多也是有些钱孩子,是不是可以短期的城乡老师交换……
三、论文一些感悟
本来想写《青年团任务》对于时代新人的培育启示——基于新时代现代化建设角度
但是发现,习总书记关于直接的现代化论述比较少,然后这个也是偏思政方向的题目,自己也不太好掌握。加上列宁这篇文章关于现代化的东西也比较少,这个题目感觉不太好。但是找一找资料能学到一些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