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的书馆一般都是早上8点才开门,没事的话我喜欢去那呆着。有天早上,正当我放下书包,伸了个懒腰,准备坐下的时候,看见我前面的一个女孩已经早早的雷打不动地埋头在书堆中奋笔疾书了。我习惯的看了一下表,8点10分,基本每次来书馆这个点都会看到她,永远坐在那个角落,安安静静地。我似乎天生就对这类的孩子特别有好感,在内心默默为她点了一赞。
很快我们就认识了,那会我大一,她大二。噢,原来是师姐啊,我们聊的更欢了。
师姐说:知道自己上的大学不怎么好,但是又不愿像命运低头,所以大一刚来到就开始规划毕业后的路了。每天为了节省时间,她都是一袋面包,一个人,早早来到书馆,到了晚上待书馆熄灯才回去宿舍洗澡睡觉。
我:那中途不回宿舍休息了吗?
师姐:之前有回的,可是每次呆在宿舍一不留神,一天就过了。那种碌碌无为的罪恶感让我恐惧寝室。
说起来,我也感同身受。
平时11:40下课,回到宿舍坐下来吃个饭,跟舍东聊聊西聊聊,嘻嘻哈哈,过一会一看表,时间已是12:35。天啊,还有什么比时间更快的吗?说好的要去看书的呢?眼看着时间的飞快,计划被搁置,我开始心疼那些被我大把大把浪费的时间。于是,不得不对自己强行下达:有时间多点去充电等之类的命令。
才发现拖延症,懒癌的形成真的是非一日之功啊。
早些日子,网络上盛传的一段视频 ,某大学生因为懒得下来拿外卖,于是就通过拿绳子绑着桶慢慢地放到楼下,跟外卖小哥如此进行见面交易。看完不由自主地笑了笑,大概是新鲜感冲击了视网膜吧。可是也慢慢开始感叹。
在还没上大学的时候,有经常听老师说:上大学就是去享受,去玩的,所以你们辛苦这几年,去到大学也就解放了。
我半信半疑来到了大学,好不容易盼来了大周末,奇怪的是大家都不愿下楼了,在宿舍,各自拿各自手机,电脑,或听歌,或刷剧,或打游戏。刚开始还会边玩边聊天,慢慢的,大家都懒得一心二用了,连说说笑笑都省了。有时候,不想下楼,一大早的,干脆早餐都不吃了,起来就直接吃午饭,晚饭。
看过一句挺认同的话:大学,大学,顾名思义就是,大不了就自己学,说白了,你不管好自己,没有人会管你。
你有没有过类似这种感受,我有过。看到身边人都在看剧,聊八卦时,自己会觉得自己刷屏刷得很心安理得。总会找个理由来安慰自己:我就看看,几分钟就好。
没想到,一刷,完全刹不住,一晚上全贡献给互联网,沦落到作业都没有时间写了,之后仰天长叹:下次,我一定一定不能再碰手机了。然而,并没有什么用,下次还是抱着手机沉迷。尽管内心的罪恶感不断膨胀,但还是于事无补。
于是,痛定思痛,除了中午和晚上回来休息外,能不待宿舍就不待了。
远离寝室之后........
1:放下手机后,发现时间多了起来。整个人脑子也清晰了很多,心平静了,而且,充实感越发地变强了。
2:书馆里的书终于有时间看了,每天还多了些时间去处理其他的事。
3:每完成计划单上的一件事,心里会特别安稳,那颗想变优秀的心从萌芽期开始想进入茁壮成长期了。
之后每一天都不敢懈怠,是因为害怕心底那匹野马一旦又破了笼,就再也拴不回来了。
人太容易向生活妥协了,也许开始的时候只是一天不读,慢慢到一周不读,然后就会觉得:其实不读书也没有什么影响嘛,然后就放弃了那些计划,停止了想要开始变好的步法。
南怀瑾先生曾说过:能控制早晨的人,方可控制人生。早睡早起,当别人还在被窝里做着梦时,你已经走在为梦想拼搏的路上了。
我们寒窗苦读十年,挤独木桥,哪怕头破血流也要挤来大学,真的不是为了每天过着醒来就刷屏的日子。大学,那么美好,也相对自由,何不下楼去看看,走走?
如果你喜欢运动,可以约上三五知己一起去球场尽情地挥洒汗水啊;如果你追求完美的身材,可以去跑步,去健身啊;如果你不满现状,可以去主动学习一些将来对工作有帮助的技能啊;
为何要把青春都掩埋在寝室里呢,走出来,你怎么知道不会遇见更好的自己。
很快,真的很快,毕业就来的了,外面的世界这么无奈这么残酷,你不出来看看,将来怎么去抵御这股洪流呢?三年后或四年后,你想遇到怎样的自己?是如同刚踏进校门那个懵懂,要父母跟前跟后照顾的自己?还是已经可以独挡一面,意气风发,被公司抢着聘用的那个自带光芒的自己?
高中时候,老师常用:温暖的被窝是青春的坟墓。来激励我们。
上大学前,我们在亲朋好友前吹下的那些牛,将来我要怎样怎样牛逼,可是,不下楼,我们连实现的机会都没有。
成人礼,我们已经洗礼过了。接下来,很多事情都是得靠自己。大学,你想遇见怎样的自己,你来说了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