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我十几岁,读到毛姆说的一句话:“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的时候,我感慨于作家的表达能力,用短短的一句话把我想表达的感受清晰地表达了出来。
在十四到二十岁的日子里,随着对世界和这个社会的认知越来越深,我的生活里一直伴随着成长的“痛”。我开始知道,在出生的时候,人与人的差异就已经显现。有的人童年就很幸福,一直可以自信地展示自己,有的人一直在治愈童年的痛,只能在独处的时候才能稍微放松那种紧张。有的人家里已经给他铺垫好了未来的路,去名校,艺术、文学、表演,任你选择喜欢的专业,不需要考虑就业学费等其他的因素;有的人寒窗十年,终于考上了大学,却还需要用暑假的时候打零工,一点一点挣到大学的学费。
那个时候我觉得社会不公,我不想接受。所以我不想花心思读专业课,不想去社交,不想去参与社团,不想成绩的事情,不想工作的事情,我只想让自己过得开心点。最廉价并能给我带来愉悦的事情是读书,所以我把自己浸在学校的图书馆里。
现在想想也正是那种“无欲无求”的心境,让我幸运地耐心地读了很多书。很多个夜晚,是胡塞尼、杰拉德、狄更斯在陪我。在他们的文字世界里,有我们所不曾经历过的苦难:战争、瘟疫、暴力……但总有些人心里还有一团火,总还有一些人怀抱着热情和希望在生活着,哪怕只能站在麦田里守护着那群玩耍的小孩,也有一种幸福和欣慰能涌上心头。所以我渐渐放下了那份不满和偏执,至少在阅读这件事情上,这个世界是公平的,甚至痛苦有益,苦难可以成为一个人打开文学宝库的钥匙。
工作到第三年,回望当初的成长经历的时候,我还是会觉得那是人生里最快乐和最充实的一段时间。而人生幸福的定义,在每一个人的小世界里都可以创造自己的答案,因而那些当年我觉得出生就被定义的差距,也就没那么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