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杜去水果店买水果,我问她为什么这么久,她说其它水果都还好,只是买了甘蔗就需要等着被剥好皮,而且买了两根,所以等的时间就长了。
我爱吃甘蔗,但给我买两根对于我来说也太多了。我问她为什么要买两根这么多?她说一根8元,两根14元,两根划算啊所以就买了两根。
于是在回家的路上,我们开始讨论,店家的优惠设置是如何影响小杜的消费决策的?
1.第一层消费决策
原来你的消费决策很简单,就是我爱吃甘蔗,所以你看到甘蔗了就决定要给我买,因为基本就我一个人吃,所以一根就足够了,这一根也够我周末两天吃的。你在这里买不买的决定主要因为1)我爱吃,所以打算买;2)价格也不贵所以就决定买了。
所以你这里的默认选择是:贵的话就不买。判断结果不贵,所以决定买了。
2.第二层消费决策
你本来决定买一根甘蔗给我的,但是店家告诉你8元一根,14元两根。于是你算了一下原本16元两根现在14元两根认为买两根更划算(买两根就赚到了)。于是你开始重新计算是要买一根还是两根。
所以你这里的默认选择是:买一根。现在你有了新的选择,你就会把两种选择做对比:对比结果是两根更划算。
因为你的默认选择影响的是你对价格的对比,所以你没有去考虑更多因素,比如1)我们是否吃的了两根,可能吃不完会放坏;2)我是否需要/想吃更多甘蔗……
我告诉小杜,如果是我做选择,我只会买一根。因为一根带给我的满足感已经足够,比如这个值是80,而第二根基本不会给我更多满足感了,可能这个值是10,但我却要为完全可以不需要却又极少的满足感付出6元的代价,是完全不值得的。
而人们一般都是只在商家设定的选择题中做判断,而没有跳出这个单一的思考路径进行判断。所以大部分人会在情景预设中做出选择。
3.第三层消费决策
消费动机和消费成本的权衡,我要不要买,会带给我的价值是什么有多少,我要付出的代价是什么有多少,我还有哪些消费顾虑或风险
带给我的价值>付出所有代价+风险顾虑,就值得买,否则定不会买。
于是小杜说下次再便宜也不会买两根了。
她一定在说理科生活的好累!
当然如果我是商家我也会采用这样的定价/促销策略,因为对于店家来说,如果甘蔗是3元成本,如果卖出一根可以获得5元毛利润,如果卖出两根可以获得8元毛利。所以店家无论是销售额还是毛利都是在这么定价策略下提升了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