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我们大部分人都知道路遥的这部呕血之作,并且不少人都精读细阅过的。但是很少人知道它的成书出版之艰辛,很多次都处在夭折的边缘。
第一次退稿的原因,按当时编辑的话说是《平凡》不符合当时文艺界的主流思想。他们认为自己身处百家争鸣的思想新时代,当时主张潜意识,自身欲望的表达,要有新奇,标新立异的思想。而《平凡》是泥腿子,啰嗦,陈旧的典型,毫无疑问,直接枪毙。第二次退稿也是因为土,不符合当时潮流。而且更让我感到可怕的是这部书大火以后采访这俩位编辑,他们依旧认为即使重回当时,他们仍然坚持退稿。这是多可怕的时代局限性,多可恶的思想狭隘性。而且我认为可怕的不是当时有这么一类人站在这么重要的位置却丝毫没起到应有的作用,而是任何时期都有这么一类人处在这个位置。
路遥遭遇退稿后,弟弟劝他放弃。他说,我要用这最后的生命去完成它。结果一语成谶。应该说是中央广播电台救了这部经典作品,当时一播出就俘获了广大听众的心,从此一发不可收拾。我认为没有在出版社火起来,有一定的时代原因。第一是当时普遍的潮流不看好,而这个潮流的主流把控着出版,所以出版不了很正常。第二,广大的听众其实就是我们的社会底层同胞,他们热爱的作品出版社不出版,出版社出版的都是他们听不懂的阳春白雪。
我在这里要说的其实不是这些,我要说的是为什么伟大的人物和伟大的作品在当时得不到认可?得不到宣扬?得不到实质性的物质资助?以至于让路遥英年早逝,呕血创作,这是整个社会的悲哀,也是整个民族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