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前些天的意外晒伤,一下子引发了自己对防晒的关注,虽然防晒是各大媒体、美容咨询、产品广告等老生常谈的问题,但还是想能够有一个更合理、科学、不带任何功利色彩的解读,给自己和有缘遇见的朋友们。
首选,防晒对于护肤来说非常重要,阳光中的紫外线(UV)是导致皮肤衰老的所有外源性因素中,作用最大,累计性最强的,这种外源性老化称为“光老化”。
说到光老化,这张网上流传很广的卡车司机照片,确实使人印象深刻。仅仅因长年开车同一条路,左脸的累积光老化便可达到如此明显的程度!
建立正确的护肤理念,我认为还是有必要了解一些基本知识。
这是太阳光谱的基本组成,我们通常所说的防晒,实际是指防波长在280nm-400nm的紫外线,紫外线按波长分为UVA、UVB和UVC。波长长的,能量较低,但穿透力强,反之亦然。
UVC能量最高,但波长最短,不能穿过臭氧层,基本不会抵达地面。
UVB能量高,波长较短,可以穿透到表皮及真皮浅层,引起红肿、水泡等表皮损伤。
UVA能量相对较低,但波长长,可直达真皮层,引起包括血管、各种细胞和胶原蛋白纤维的损伤,导致晒黑及皮肤松弛、皱纹、老年斑等问题
为什么防晒更主要的是防UVA呢?
除了上面所述UVA的深层穿透力外,UVB相对容易阻隔,一层玻璃、一件薄的衣服都可以,UVA则不行;而且在一年四季中,UVB冬弱夏强,UVA则变化很小,即使冬天的辐射量也非常可观。所以防晒是一年四季的功课。
晒黑是怎么回事呢?
皮肤被晒黑,本质上是一种皮肤天然的自我保护机制,黑色素细胞感受到紫外线刺激后会加速分泌黑色素,用来吸收和屏蔽紫外线,当黑色素被层层推送到表皮细胞,黑色素细胞本身体积也会变大,皮肤也就由此变黑,有人是即时变黑,有人会迟发性变黑,过度被晒后变黑,想白回来是很难很难很难的。
渐近夏天,MM们总会被各种防晒信息刷屏,很多人对各种防晒品如数家珍,这样的了解还会存在什么误区呢?
a)认为防晒霜是时时要用,不可或缺的。正是因为防晒确实太重要,很多商家才看准了市场,大肆渲染防晒霜的作用,当然我并没有贬低防晒霜重要性的意思,但我们必须明白,事实上,那些物美价廉的日常用品,如帽子、伞、衣服……才是更重要的防晒硬货,我们也称“硬防晒。”实验表明,帽子等硬防晒能够阻挡90%以上的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可见光、红外线也是会一定程度导致色素沉淀和自由基的),而效力最强的防晒霜也只能滤过73%,对于可见光和红外线完全无能为力,所以硬防晒是更有效且安全的方法。
b)盲目追求防晒指数高,持久性强的防晒霜。除非需要长时间暴露在阳光下或海滩游泳等场合,日常上班族SPF30(可提供450分钟的晒红保护)应该是足够了。高指数防水产品且不说肤感不好会影响皮肤的呼吸,另一个附加不利是需要很好的卸妆,极易造成过度清洁,这是敏感肌和干燥肌肤的大忌。
c)涂抹2小时后需补涂。为什么呢?因为化学防晒剂在吸收一定紫外线后会光降解,效力减弱;另外防晒产品会在皮肤表面形成一层膜,出汗、纸巾擦拭都会破坏这层膜,从而减弱防护能力。
由此可以推论,那些只要上下班途中会被晒到,室内工作为主,平时出汗也不太多的上班族是没必要补涂的。
d)在室内也一定要防晒(日光灯、卤素灯、电脑屏幕、下雨天都要防晒)。这纯属谣言!办公室、学校、家中室内环境(除非长年坐在窗口位置)是根本不需要防晒的,各种家用灯及电脑的紫外线强度基本可忽略不计。雨天UVA辐射量较低,又会打伞,所以根本不用考虑防晒。
防晒产品分为物理防晒和化学防晒两类,从效果和副作用方面考虑,物理防晒优于化学防晒,但肤感差之外,白刷刷的一张脸也太不自然。化学防晒肤感轻盈,贴服自然,但其成分免不了具有一定刺激致敏性,有些成分已被确认会影响人体激素平衡,本人观点能少用就少用,能不用就不用。
请正确认识紫外线
阳光是赋予我们生命的起源,当我们在说防紫外线时,其实是在说防过度的紫外线,同时也应了解紫外线对人体的益处,比如其强大的杀菌力,一般病菌在阳光下直射几十分钟即可死亡,人们很早就知道日照的好处,民间也流传着“太阳不照临,医生常进门”的谚语,日光浴还是治疗、减轻多种疑难皮肤的重要手段。紫外线还能刺激人体造血机能,使血液中红细胞数增多,将皮肤中的脱氧胆固醇转化成维生素D,促进钙磷吸收,而钙磷是骨骼的主要成分,所以适度的晒太阳对人是非常有益的,尤其是发育中的儿童、孕妇和老年人。
个人观点,防晒更应把重心放在防暴晒、防晒伤,若为此而远离太阳是得不偿失的。当然,美白是“人人所欲也”,尤其是亚洲女性,“一白遮百丑”是颠覆不破的审美传统,那就在出门时记得做好“软硬兼施”,必需的硬防护+适度的软防护,就足以达到最好的效果。
仙气十足的海边装哈,其实也是一大防晒误区哦!轻薄面料的白色服装防晒效果是最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