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国风·周南·桃夭》赏析

【原文】

桃之夭夭①,灼灼其华②。之子③于归④,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⑤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⑥。之子于归,宜⑦其家人。

注释

①夭夭:状桃树柔弱、随风摇曳之貌。一说茂盛而艳丽的样子。

②华:古"花"字。

③之子:这个女子(古代出嫁的女子亦称"子",所谓"女子"犹今之"女孩",嫁后谓之"妇")。

④于归:女子出嫁称"于归",也单称"归"。

⑤蕡(fén),肥大,果实将熟的样子。有蕡其实:它的果实十分繁盛。

⑥蓁蓁(zhēn):繁茂的样子。

⑦宜:和顺、亲善。

【翻译】

茂盛桃树嫩枝芽,开着鲜艳粉红花。

这位姑娘要出嫁,定使夫家和又顺。

茂盛桃树嫩枝芽,桃子结得大又肥。

这位姑娘要出嫁,定使夫家美且满。

茂盛桃树嫩枝芽,叶子浓密有光华。

这位姑娘要出嫁,定使夫家幸福长。

【赏析】

这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现代学者一般认为这是祝贺年轻姑娘出嫁的祝诗,在婚礼上吟唱,表达对新娘的赞美和对新生家庭的祝福。诗歌通篇都洋溢着一股喜气洋洋,让人喜欢。


这首诗共三章,每章四句,采用了重章叠句的手法。章与章句型重复,字面也大体相同,只在关键处更换个别字,所以读起来抑扬顿挫,尤为上口。

古人比较含蓄,不能直接赞美,所以诗歌采用了“言在此,意在彼”的手法。每章都以“桃之夭夭”起兴,以鲜红的桃花、硕大的桃实、密绿成荫的桃叶,分别比兴新娘的美丽容貌、未来家庭的多子多福和兴旺发达。

诗的推进很有层次,正好与桃花的生长顺序相对应,自然浑成,联想巧妙,形象鲜明,读来令人意趣盎然。后人常说的“桃花运”,应该就是源于此诗吧。


第一章以明亮鲜艳的桃花比喻新娘的年青娇媚,实在是贴切至极、巧妙至极。你看,那施了粉黛的新嫁娘,因为激动、娇羞,两颊飞红,与那盛放的粉嘟嘟红扑扑的桃花,是多么相像啊。

第二章则是表达对婚后生活的祝愿。桃花开后,就结果了。诗人说它的果子结得又肥又大,其实就是祝福新娘早生贵子,生下白白胖胖的娃娃。

俗话说:“桃三李四杏五年”,桃树确实是挂果最快的果树呢。所以,读到这里的时候我真的是很佩服这诗的创作者啊,心思好精密。

第三章以桃叶的茂盛繁密来祝愿新娘家庭的儿孙满堂、兴旺发达,来象征新嫁娘婚后生活的美满幸福,这是多么美丽的比喻、多么吉祥的颂辞啊。


这首诗语言精练优美、不仅巧妙地将“室家”变化为各种倒文和同义词,而且反复用一“宜”字,揭示了新嫁娘与家人和睦相处的美好品德。满篇充满喜悦之情,表达的感情朴实美好。

诗中的比喻贴切传神,令人过目不忘。尤其是用桃花比喻美女,真是不由得让人眼前一亮,心生欢喜。

诗虽然只有六句,但句句之间和谐押韵,加之重章叠句的运用,使整首诗充满了和谐的韵律美。朗朗上口,便于记忆和传诵。

以上这些,也许就是这首诗如此短小,却能…传唱千古,被很多人喜欢的原因吧。

对了,这首诗还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呢,据相关资料记载,它开创了以桃花比喻美女的先河。无论是唐代崔护那有名的“人面桃花相映红”,还是成语“面若桃花”、“艳若桃李”,以及那位春秋时候的“桃花夫人”无不得益于此。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多么美好的文字啊!相信它会千古永流传,与道同存~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