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最久远的一处房子,它来自童年。
它是江南传统的木瓦房。它前面有一小片石头的地,再往前就是石头磊起来的一米多高的墙,墙下是一小畦菜地,再往下是一条小溪,小溪往前是稻田。
这块地基在没有盖房子之前,大约是一块高低不平的山地。为了盖房子,切、磊、填成了块平整的地基。所以房子前面总是有石头磊起来的墙,而房子的后面也是石头磊起来的和房子一样高的墙。
那个时候江南的房子都是有房檐的,下雨的时候,雨水滴下来,房檐内留着一条窄窄的过道,只要不下大雨、不刮太大的风这里是淋不到雨的,给房子一份保障。房檐再上几级台阶才,跨过门栏、推开两扇大门就进入大厅了。
在这里大厅里面的摆设几乎家家户户都是一样的:
正对着门口的墙的中间有一幅画,画根据家主人的情况图案不同,家里有老人大寿挂的就是祝寿图了,新年的时候也会挂一些表示吉祥的年画。画的两旁边会有对联的,对联的内容必定和画是一样的。如果有喜事的时候,对联会有很多,是按办喜事时的大小排的。一般画的下面有一个案,高高的、窄窄的,放一些类似于祖宗牌位的,时而会敬个香,如果没的人家会用来装一些杯盘之类的杂物,但是在这栋房子里面没有这个设置。
再往前是餐厅的部分,正中间会放一张四方桌,四个条凳,每顿饭都是在这里吃的;桌子的上下左右四面都是分大小的,上座是一家之主的,其他三面只在不在重要场合倒也随意了。桌子的左右两边必定有一边是通往厨房的,另外一边则会放一个柜子。柜子有三层,中间那层是打通的,一边放饭,一边放的是热水瓶及茶杯;上面部分带门的,放一些茶叶、零嘴等吃的用的;最下面一层则放一些杂物。
餐厅再往下,靠近大门的部分就是客厅了。上小学时的家里有一台黑白电视,刚开始的时候可以收到中央一套,后来,有卫视台了就可以收到省里的卫视台,加上地方台,它最多的时候可以收到四个台。是家里最在的乐趣,也因为这台电视家里是邻居聚集的地方。还专门为这台电视打造了一个电视柜,就放在客厅右侧的墙边,与餐厅的柜子中间隔着一张小四方桌。电视柜的下方放着的是一张竹床,是午憩的好地方,特别是夏天的时候,很凉爽,冬天则会放一些毯子在上面。对面的墙沿墙根放着的是一排的椅子,都是木头做的。记得还有两个小板凳,一个小一点,一个大一点。特别是有老人的家里,最喜欢大门两旁边各放一个椅子,如果有两个人则大门一人一边,聊着家长里短,如果没有,那就门前过的人打个招呼、说两句话就是乐趣了。
客厅两边都是房间,一侧是两个房间,中间隔开。一边是一个房间,面积比较大。客厅是一眼就能望到屋顶的,房间则隔成了两层。楼下是正常的层高,楼上则相对较矮,一般不住人,放东西的。通过活动的梯子往上爬才能上去的,由于没有什么东西,上去的次数也就少了,是家长们藏东西的好地方。
大的房间靠前门有一扇对开的窗户,是木质的。进门右侧放着一个大大的木头桌子,这个桌子是上过漆的。桌子有三个抽屉,左右两边各有一个柜子, 中间是空的。这里属于放生活类杂物的地方。桌子往前就是床了,每年收稻谷的时候都要换一次床垫,把旧的拿出来,新的放进去,据说是有保暖的效果,上面再铺上垫的棉被、床单。然后才是被子、枕头。通常床都挂蚊帐的,特别是在夏天的时候,防蚊子是一定要的。床的后面还有很大的空间,也是用来放一些杂物的。桌子的对面放的是大衣柜,是的,那个时候就叫大衣柜,这是一个刷着粉色漆的玩意。三门的,可以上锁的。正对着门口还有一个壁柜,没有门,只有隔板,放了很多坛坛罐罐。然后还有米缸、零食等等都是放在房间里的,因而房间里还放着不少大大小小的坛、罐、缸,用来装各种东西。
客厅另一侧的两个房间,前面的房间因为有窗户,采光相对较好,也放着一张床。是卧室。后面的因为采光不太好,家里人口也不太多,是粮仓,放粮食的。
粮仓后面是厨房。有浴室、小柴房、水缸。重点就是大大的烧柴的灶了。家里的灶是两锅的。前锅蒸饭、炒菜,后锅烧水。
大门的右侧还有一块空地,盖了个游廊似的,除了下雨的时候过的可以挡雨,太阳大的时候也可以挡挡太阳,还有一些不方便在家里干的活也可以在这里完成,比较劈材之类的。也划出了稍远的一个区域养猪。
如今这栋房子已是长满荒草的一块地了,完全找不到当年的景象。